文档详情

同等学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版讲.ppt

发布:2017-02-14约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包亚钧 主讲 第一讲 强国富民与中国国情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 1、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2、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成因: A、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体制趋同 B、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企业套利推动经济全球化 C、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 结论: A、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取更多利益 B、关键在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C、控制好经济对外开放度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1、目标 A、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 第二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1、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调节:通过市场机制调控经济运行和配置资源的一种调控方式和手段。 3、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的一套有机系统。 4、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结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方式,本身不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质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传统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1、传统观念: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私有制 2、原因: 理论上:马克思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特征之一。 实践上:资本主义国家把市场经济作为其专利。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 — 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 2、市场主体 — 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市场运行 — 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 4、市场调控 — 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三)市场经济运作表现为两种配置 三、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讲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一、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和路径比较 (一)改革与发展道路的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 华盛顿共识: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比较 二、市场取向改革与供给主导型制度 变迁方式 (一)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三)地方政府自发制度创新的时候追认 地方政府通常采取以下途径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 “先做不说”。 “做了再说”。 领导批示或题词,由“地下”转入“地上”。 “先上车后买票”。 四、从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转换。 地方政府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时更偏重于效率,并通过追求效率获取垄断租金。 从而有助于化解制度创新中的诺思悖论。 (二)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及市场主体的培育 合作博弈的实质: 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通过突破“进入壁垒”获得潜在制度收益。 进而地方政府也分享这些收益。 (三)向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 当建立在排他性产权基础上的微观主体成为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时,制度变迁方式就由中间扩散型向需求诱致型方向转变。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四)对我国制度方式转换的规范分析 政治企业家行为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严重)。 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诸侯经济”现象。 “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资源运行配置: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 市场经济运作 所有权配置:私有与公有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初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 制度基础 2、国家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 具体表现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所有制基础 A 、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 B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 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B、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 C、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方式 激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 1、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 3、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4、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1、微观基础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