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厦门学生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林玲 林小娟 高玉华 郑梅芳 郑文英 概念: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1.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医源性种植、淋巴及静脉播散 2.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3.诱导学说: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炎症、在位内膜的特性 发病率:多见于岁25~45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10~15%,妇科手术中发现的在30%以上,80%以上的内异症合并不孕症 基本病理变化: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实质性瘢痕结节或形成囊肿。 一.部位 1.异位子宫内膜可以侵袭全身任何部位 2.以卵巢、直肠子宫陷凹及子宫底韧带等部位最常见, 3.其次为乙状结肠、脏层腹膜、直肠阴道隔等。 二.症状 1.痛经 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最典型症状),多于月经开始前1~2日出现,月经第一日最剧烈。 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及大腿。 疼痛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不成正比,病变严重如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可能并无症状,而盆腔内散在的小病灶却可引起剧烈疼痛。 2.不孕:内膜异位患者的不孕率高达40%~50%,与解剖结构异常、盆腔内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有关。 3.月经失调:15%~30%的患者有月经失调,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4.其他:根据病变部位,患者可出现不同症状。 三.体征 1.卵巢巧克力囊肿:妇科检查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肿块,压痛、固定; 2.盆腔内异位症:典型体征为子宫后位,后倾固定,活动度差,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等部位可触及痛性结节: 3.直肠阴道隔:受累时可在阴道后穹窿或直肠阴道隔可触及痛性结节,局部可看到隆起的蓝色斑点或结节。 四.心理、社会状态 因病程长、疗效不理想,患者往往对长期忍受慢性疾病产生恐惧或无助感,尤其是未生育的患者,常会感受到来自家庭、亲友们的期望,因此再疼痛难忍也不愿意接受手术切除治疗,仍希望有朝一日既能怀孕又能治疗,实现做母亲的心愿。 辅助检查 1.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2.影像学检查:经阴道或腹部超声检查。 3.CA125:内异症患者血清CA125浓度增高。 4.抗子宫内膜抗体:内异症患者60%以上呈阳性。 内异症临床分期 多采用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 Ⅰ期(微型)1~5分; Ⅱ期(轻微)6~15分; Ⅲ期(中型)16~40分; Ⅳ期(重型)>40分; 治疗方法(个体化) 1.症状轻无症状的轻微型病变的选用期待治疗 2.有生育要求的轻度患者明确诊断后先行药物治疗,病情重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3.年轻无生育要求的重症患者可行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并加以药物治疗 4.症状及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 治疗 1.期待疗法 对患者定期随访,并对症处理病变引起的轻微经期腹痛,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吲哚美辛等)。期待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发展,需注意。 治疗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但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2)激素抑制治疗:其主要原理是造成体内低雄激素环境或药物性卵巢切除,使患者形成假孕或假绝经,使其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但停药易复发(如达那唑、孕三烯酮、米非司酮、三苯氧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动剂等)。 治疗 3.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开腹手术和经腹腔镜手术,其中腹腔镜手术是最佳方法。 (1)保留生育功能手术:适用于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2)保留卵巢功能手术:适用于症状明显且无生育要求的45岁以下患者。 (3)根治性手术:包括去势手术及全子宫、双腹件切除术。 (4)联合治疗 常见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疼痛:与异位病灶增生、出血刺激周围神经有关。 2.焦虑:与经期严重腹痛、腰骶不疼痛有关。 3.自尊紊乱:与不孕症的诊断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手术创伤及月经量异常有关。 5知识缺乏:与缺乏内异症疾病知识有关。 护理目标 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或减轻。 患者心情平复,睡眠情况良好,情绪稳定,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患者并无发生感染,伤口恢复状况好。 增强患者生活信心。 患者对内异症有基本的了解。 护理措施 1.患者疼痛,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转移患者注意力,饮温热汤水,注意保暖等,如疼痛不能减轻可根据病情应用止痛药等。 2.向患者解释疾病,指导患者如何经期保健,理解同情并安慰病人,耐心倾听患者诉说,了解病人的情绪发展,及时干预,做出相应疏导,使护患之间产生信任,有利于治疗。 护理措施 3.手术后注意伤口出血情况,伤口有无发生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等,以防发生伤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