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岳麓版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

发布:2017-03-31约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单元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考点1 西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1.对象:同姓亲族为主体,另:功臣、姻亲、殷商旧族。2.诸侯国对周王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作用:扩大巩固周的疆土;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统治的等级序列。 ★宗法制: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正妻的大儿子) 2.特点: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3.作用:凝宗族,防纷争,强王权。4.分封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 考点2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权利高度集中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较分封制更利于防止分裂) 考点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熟的标志: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监察和谏议制度 ★唐: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起草诏令)尚书(执行)门下(封驳审议) 作用: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分相权强皇权。 考点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两个矛盾:地方与中央、皇权与相权 ★一个趋势:中央集权、皇权不断加强 ★中央与地方: 【汉代】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七国之乱(地方势力 汉实行郡国并行制) 措施:推恩令、设刺史、设内朝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宋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唐末的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大—节度使)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置钱谷 作用:①积极:改变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局限:造成了三冗两积局面。 【元代】1、中央:实行一省制 (中书省);2、地方:行中书省制(行省制);3、行省制作用: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相权与皇权: 【明】:1、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废丞相、撤中书、明成祖:设内阁 (内阁只有票拟权无法定地位)2、作用:专制皇权达到新高度 【清】:1、清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雍正帝设军机处 2、作用: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考点5 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积极:维统一,利民族融合;利经济,文化发展;沿用两千多年,是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前期) 局限:专制,易腐化;阻商品经济与资萌芽发展;思想专制、文化落后(明清后期),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根源。 考点6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西周:宗法制——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西汉:设内朝(内外朝制)——东汉:设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制——明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地方】: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推恩令、设刺史——隋唐:道府(州)县——宋:路府(州)县、设通判、设转运使——元:设行省制(行中书省)明: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承明制(行省制,撤三司)。 考点7: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1、监察制度发展变化: 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汉:中央:御史府(西汉)、御史台(东汉) 地方:十三州刺史——唐:中央:御史台 地方:十道监察区——宋:中央:御史台 地方:设通判——元:中央:设御史台——明清: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厂卫(东西厂、锦衣卫)制度} 地方: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发展变化:唐:门下省(对皇帝)-----宋:谏院(对大臣)------明清:消失 皇权达到顶峰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元线索:1,:列强侵略线及影响 2:中国人民的反抗:(民众、官兵、) 农民、资产、无产阶级的反抗 考点1: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及影响 1、战争:①一鸦(签南京条约、是半殖半封开端 );②二鸦(北京、天津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半殖半封加深);③甲午 (马关条约)割台湾、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帝国主义侵略商品输出变资本输出 ( 大大加深)④八国(辛丑条约、 半殖半封确立) 2、影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商品倾销地,原料来源地。 考点2: 中国军民反抗列强史实: 三元里人民抗英 、反割台斗争、丁汝昌黄海海战(甲午)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产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