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博大精深中华文化.doc

发布:2017-05-10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高二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文化的鉴别能力,使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建设者。丰富精神世界,关心国家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这是当代青少年的伟大使命,本教学设计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伟大理想,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再次从现实来看,在当代青少年中出现一批“哈韩族”“哈美族”,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甚至有忽略民族文化的倾向,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教学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以及各民族文化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 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 2.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方法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贵州: 屯堡?福建土楼蒙古:毡房?陕北 窑洞引导过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归纳]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教学反馈 1.回顾本堂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教于情、寓教于乐,让学生活起来,教材开放、时空开放。该效果的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乏味、枯燥的限制,不再是学生没有根据的想象,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象、鲜明的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参观兵马俑、欣赏江南水乡的柔情婉约、领略各民族的绚丽多姿等,充分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画面中,是一节视听盛宴。进而学生从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魅力,自豪感油然而生。 2.本节课内容丰富,并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冲击力深深吸引他们,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大量有效的信息与学习素材,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独特性) 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地域性) 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成因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含义 意义 2.原因:包容性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