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艾滋病_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92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上书国务院,希望国家能够成立一个中央级协调和决策机构统筹各部委力量共同防治艾滋病,随后,负责全国卫生工作的国务委员李铁映召集十几个相关部委坐在一起专门讨论此事。这个提议当时没有被通过,因为当时卫生部当年统计发现并向国务院报告的HIV感染者只有260余例。但李铁映在会上同时提出,由公安部、卫生部牵头成立一个协会,由各个部门的相关领导同志参加,一起协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艾滋病的防治。 1993年:11月30日,由财政部拨款,民政部批准,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成立,来自各部委的副部长、司局长、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成员,都加入了这个民间身份的组织,并成为协会的秘书长。 1995年9月26日,卫生部疾控司根据国务院的批复,下发《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卫疾控发1995第25号文件 )这是由国务院批准下发的针对中国艾滋病防治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最重要的是,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正式写入政策文件。 主要内容:一是各地特别是在宾馆、酒店、发廊及娱乐场所开始积极宣传使用避孕套;二是1996年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建立;三是1997年至1998年间,《献血法》颁布实施,无偿献血和在血站实施HIV检测以法律形式被制度化。中央、地方先后投资共计3个亿,新建、改建血站459个,使得血液及血制品安全大大改善。 1996年:10月3日,原国务委员彭珮云主持召开由33个部(委、办)领导参加的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之后,国务院32个成员单位每年定期召开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作为这一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国协办成立于2001年,其职责是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协调会议制度下设34个部门之间部际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协调、督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及协调会议决定的各项任务。 在此之前,这种协调工作的职责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承担。1996年起,中央财政开始拨付“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 1998年: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的通知总目标: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到2002年,阻断艾滋病病毒经采供血途径的传播,遏制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中迅速蔓延的势头;力争把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 ? 工作目标 :(一)建立健全领导管理体制 1、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建立由政府领导负责和有关部门参加的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领导组织或协调会议制度。 2、在流行严重的地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年度工作计划,在现有机构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部门、专(兼)职人员负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管理工作。(二)全民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减少重点人群(吸毒者、卖淫嫖娼者等)中的相关危险行为。 (三)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监测系统,力争做到准确、及时地分析、预测疫情及流行趋势。建立起艾滋病、性病防治的服务体系。(四)加速艾滋病的检测试剂、治疗药物、疫苗及与制定防治对策相关的流行病学、社会学、行为学及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力争有一部分项目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并有一部分成果用于防治实践。 (五)建立和完善艾滋病、性病防治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2001年国协办成立后真正发挥一些作用,国协办结合当时国家的防控形势,推动了一些部委的艾滋病防治工作。2001年前后,教育部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在课程和教材设置中加入了预防艾滋病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2003年,国协办还依据国务院的指示实施过一次全国性的督察行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协办也显示出了权威不足的问题。 协调的含义本身就很模糊,协调之后,具体部门在各自实施过程中是否做了,做得怎么样缺少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监管。缺乏强制性。 2001年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 2003年:卫生部、公安部、国家药品监管局《关于印发〈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暂行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37号) 2004年:2月26日,由吴仪挂帅的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而此前设在卫生部疾控司的办事机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办公室” 则面临着全新的变革。 “四免一关怀”被作为一项政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