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七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相互作用的分类 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空间扩散 空间扩散的障碍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背景 有关概念和术语(P161-162) 理论假设 克氏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克氏模型的特点 对克氏理论的验证 克氏模式的变形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廖士景观 廖、克学说的比较 对中心地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与 城市吸引范围划分 空间发展的几个概念 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P179) 生长极理论(P180) 生长极的空间度量 核心-边缘模式(P181) 核心-边缘模式要点 城市吸引范围的确定 城市吸引范围的概念 划分城市吸引范围的方法 若干中心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 结节性与中心性 普雷斯顿的实际操作模式 理论方法(P151) 第四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 中国的城市经济区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与城市吸引范围划分 C = R + S - aMF R:城市零售总额; S:经选择的几种服务业的经营总额; a:中等家庭收入中用于零售和几种服 务支出的百分比; M:某城市的中等家庭收入; F:某城市的总家庭数。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与城市吸引范围划分 赖利(W.J.Reilly)提出零售引力定律; 康弗斯(P.D.Converse)分界点(断裂点)公式: 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一)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 (二)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 组织 (三)中国的城市经济区 第四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中国市镇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分布型; 我国市镇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半部,并形成辽中南、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四个大的城市集聚区; 城市沿铁路干线、沿江、沿海呈线状集中分布现象明显。 * *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与城市吸引 范围划分 第四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三、空间扩散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第一类,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 第二类,各种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 实现的交易过程; 第三类,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 新技术)的扩散等。 海格特(P. Haggett,1972 )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1.互补性 对应的供需关系 2.中介机会 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物质流、货币流或信息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 传染扩散(P156) 等级扩散(P157) 重新区位扩散(P157) 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自然障碍:如河流、湖泊、山脉、沙漠等; 文化障碍:如语言、种族、宗教上的差异等; 社会障碍:反映在阶级、年龄、性别、社会 经济地位等; 政治障碍:如民族性、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精神障碍:观念、态度、个性等。 (一)背景 (二)有关的概念和术语 (三)理论假设 (四)克氏中心地理论的要点 (五)对克氏理论的验证与讨论 (六)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七)廖、克学说的比较与评价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德国南部的中心地》(1933年) 地理学主要用描述方法研究城市区位、形态、经济特征等外部表现。克氏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以抽象演绎的方法创立了主要根据城市向它周围的腹地所提供的服务来解释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理论。 奥古斯特·廖什(August L?sch):《经济的空间分布》 ( 1940年 )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1.中心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 中心地 (Central Place) 2.企业单位(Establishment) 职能单元(Functional Unit) 3.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性 (Centrality) 4.门槛值(Threshold)和服务范围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1)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理想地表”、均质平原和经济人 (2)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环境几乎一样;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