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教案114.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技术经济学教案1146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要求:
(1)熟悉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及其要素;(2)了解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发展过程;
(3)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4)熟悉技术经济分析的过程和步骤;
(5)了解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本章重点:(1)经济效果的含义;(2)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本章难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 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
一、技术实践活动的概念
是把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经验积累中得到的科学知识有选择、创造性地应用在最有效的利用资源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过程。
(一般来说,工程建设项目是技术实践活动典型的形式,比如:三峡工程投资2000亿)
二、技术实践活动的要素(4个要素)
1. 活动主体:指垫付活动资本、承担活动风险、享受活动收益的个人或组织。如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
2. 活动目标:所有技术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但不同活动主体的目标是不同的。
(如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就业率、环境保护等;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自然环境: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
3. 实施活动的环境:
经济环境:评价技术实践活动成果的价值
4. 活动的后果:指活动实施后对活动主体目标产生的影响,如有用的和无用的后果、直接的和间接的后果、正面的和负面的后果等。
要素总结: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技术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实践活动的有用效果,降低或消除负效果。
§2 技术经济学及其基本原理
一、技术经济学及其发展
1. 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技术实践活动正确选择和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挑选最佳活动方案,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的学科。是一门技术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图1-1
在这门学科中,经济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它的性质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技术经济学在西方称“工程经济”、“经济性分析”,在日本称“经济工程学”,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称“技术经济计算”或“技术经济论证”。
2. 技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技术经济学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世纪以前,技术相当落后,其推动经济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人们看不到技术对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只能就技术论技术。
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蒸气机、发电机、计算机等的兴起和普及),带来了经济繁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很大篇幅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指出科学技术创造一种生产力,会生产较大量的使用价值,减少一定量效果上的必要劳动时间。
最早在工程领域开展经济评价工作的是美国的惠灵顿(A. M. Wellington),他用资本化的成本分析方法来选择铁路的最佳长度或路线的曲率,他在《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1887年)一书中,对工程经济下了第一个简明的定义:“一门少花钱多办事的艺术”。
20世纪20年代,戈尔德曼在(O. B. Goldman)《财务工程学》中指出:“这是一种奇怪而遗憾的现象,…在工程学书籍中,没用或很少考虑…分析成本以达到真正的经济性…”。也是他提出了复利计算方法。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技术经济的研究也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1930年格兰特(E. L. Grant)出版了《工程经济原理》,他以复利为基础讨论了投资决策的理论和方法。这本书作为教材被广为引用,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誉为“工程经济学之父”。
二战后,各国都很重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据测算50~70年代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为50%~70%左右。在此之后,随着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筹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方法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最优化技术的飞跃发展,技术经济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我国:“一五”,学前苏联,对重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此时的论证是静态的。
“二五”,由于左的思想的出现,片面追求速度,否定技术经济分析的必要性,遭受了巨大损失。
1962年,将技术经济列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六个重大科研课题(资源、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基础科学、技术经济)之一,技术经济研究较为活跃,但随之受到“文革”的摧残。
1978年后,又重新受到重视,列入108项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成立了技术经济研究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