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化工过程的能量课件.ppt

发布:2016-11-02约1.36万字共16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化工过程的能量分析 本章: 运用热力学的第一与第二定律,应用理想功、 损失功、火用(有效能)和火无(无效能)等概念对化工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传递与使用进行热力学分析; 评价过程或装置能量利用的有效程度,确定其能量利用的总效率; 揭示出能量损失的薄弱环节与原因,为分析、改进工艺与设备,提高能量利用率指明方向。 5.1 能量平衡方程 5.2 热功间的转化 5.3 熵函数 5.4 理想功、损失功及热力学效率 5.5 火用 和 火无 5.6 火用衡算及火用效率 5.7 化工过程与系统的火用分析 5.5.3 在不可逆过程中,有部分火用降级变为火无而不做功,其总的火用的损失就等于损失功T0ΔS总 ,并用EL表示。 (5-42) 实际过程是不可逆的,存在损失功。 (5-53) (5-54) 5.5.3 状态1 状态2 (5-54) 5.5.3 下面剖析几个典型化工过程的火用损失,也就是能量变质问题。 (1)流体流动过程 流体流动过程,包括单纯的流体流经管道、流体的压缩与膨胀、节流等等。都是稳定流动体系。 课堂上只讨论最简单的流体管道输送过程。 5.5.3 (5-55) 根据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对单位质量定组成的均匀流体体系,在非流动条件下,有: 此式同样适用于忽略动能和位能变化的稳流体系。 5.5.3 对于稳流体系: 假如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热也无功的交换,如在一般管道中的输送。 则dH 0 (5-55) 若忽略动能和位能的变化,则有: 5.5.3 式(5-56)就是稳流体系和环境间没有热、功交换条件下的熵变。 (5-56) 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热交换: 5.5.3 (5-57) 不论液体或气体,在一般管道内流动过程中,T与V 均无太大的变化。 所以: 5.5.3 管径加大,导致管道费用增加。 降低流动过程的火用损失措施: 减少流动过程的推动力即减小压力降。 这是一对矛盾,因此,设计时必须合理选择经济流速,谋求最佳的管径,解决好阻力减小因而能耗减少与投资费用增大的矛盾。 如:减少管路上的弯头和缩扩变化,加大管径,减少管件等。 5.5.3 (2)传热过程 取其中微小的一段,在这一小段中,流体1和流体2的温度分别为T1 和T2 。 假设流体的阻力为定值,没有热损失,T1 T2, 图5-7 逆流换热器示意图 设有δQ 0 热量从流体1 流向流体2。 流体1 和流体2产生换热熵变 dS1 和dS2分别为: 5.5.3 体系总的熵变dS总为 因温差传热过程而引起的火用损失 (5-58) 图5-7 逆流换热器示意图 将流体1和流体2合并作为新体系 5.5.3 方法二:从热的火用分析 图5-7 逆流换热器示意图 传热过程的实际效果是: 5.5.3 5.5.3 对于特定的换热器: 当冷热流体的温差一定时,则火用损失与冷热流体温度的乘积成反比。 当冷热流体温度乘积一定时,传热温差愈大,火用损失愈多; 5.5.3 对于特定的换热器: 从理论上说,传热温度差越小,则火用的损失就越小;但温度差越小时,则传递相等的热量所需换热面积就越大,换热器的设备费用与材料也越多,所以不可能无限制地减小温差。但如果采用逆流换热,可以使冷流体出口的温度接近热流体入口的温度;而热流体出口的温度接近冷流体入口的温度,使不可逆性减小,因此火用的损失也就较小。 5.5.3 顺流换热温差分布 逆流换热温差分布 5.5.3 低温工程(T1×T2较小)宜采用较小的传热温差; 高温工程(T1×T2较大)传热温差则可取得较大一些,以使换热面积不致过大。 5.5.3 总之,在化工生产中,不能靠高消耗来获得高速度。必须从传统的扩大外延,转为提高内涵。 由以上分析可见,为加快传热速率,盲目地加大传热温差是不可取的,可以通过改进换热器的结构,改善换热器材质,加强水处理等措施来达到。 5.5.3 发生传质过程的原因是两相的化学位不等。 传质过程使得体系的组成发生变化,应用变组成体系热力学性质间关系式 (5-59) 式中μi为组分i 的化学位。 若传质过程温度不变,即Tα Tβ T,略去压力变化; 假定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热也无功的交换。 (3)传质过程 5.5.3 式中 上角标α、β为相别;下角标i为组分。 (5-60) 传质过程中体系不可逆熵增: 5.5.3 两式相减得: (5-61) 5.5.1 火用和火无的概念 5.5.1 例如:流体经过节流,节流前后流体的焓值并未发生变化,但损失了做功能力; 这种作法是必要的,但不能全面地评价能量利用情况。 确定能量的数量利用率 传统的作法 根据第一定律 进行能量衡算 火用 无效能、有效能损失 火无 有效能, 5.5.1 又如:冷热两股物流进行热交换时,在理想绝热的情况下,热物流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