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互联网对中国家庭社会交往形态的再造.doc

发布:2018-05-25约4.22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互联网对中国家庭社会交往形态的再造-新闻学 互联网对中国家庭社会交往形态的再造 符欣蕾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家庭社会交往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交往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本文从互联网对家庭社会带来的冲击中探索家庭社会交往的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 家庭社会 交往形态 一、信息视角下家庭交往方式的螺旋式演变规律 1、语言传播时代的交往方式 (1)人类最早的交际工具“语言”。在语言传播时期,人类的交往以及信息的传播都是借助语言媒介来完成的,语言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进步。然而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在传播及时、生动的同时,伴随着易逝性、随意性等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深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的信息也无法被保存下来。由于缺乏具体的契约,语言的交流就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稳定性,语言交流的随意性带来的也是人类交往的随意与不稳定。 (2)语言传播时期的“家庭”交往形态。在最早的家庭形态“血缘家庭”出现之前,人类原始初民的状态是血亲杂交,族群内部无辈分和伦理道德的限制。马克思在研读《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笔记中写到:“最古是:过着杂交的原始群的生活;没有家庭;在这里只有母权能够起某种作用。”此时人类的沟通方式主要依靠语言传播,而由语言所构建的家庭社会关系是种模糊化,不稳定的状态,语言无法长期有效地规范人类的行为,也无法作为一种公认的准则使家庭内部成员有效遵守,因而对于“家庭”间交往形态也不会有清晰的划定,一切交往交流都是随性,随机的发生,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下进行。 2、文字传播时代的交往方式 (1)文字在家庭社会交往中的功能体现。与语言传播媒介不同,文字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得家庭社会交往打破空间的束缚,文字所传递的信息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保存价值。家庭交往最为鲜明的例子是“家书”,其一直作为人们向远方亲人传递思念的信息交流媒介。已出土的最早的家书出自战国时期的一个士兵之手,“书信的内容是向兄长与母亲问安,汇报自己正在淮阳打仗,同时希望家里能够火速寄衣寄钱等等。”文字在远距离家庭交往下承担了寄托思念,传播异地信息的功能。然而书信交流方式需要一定的成本,需要信息的传递效益得到最大化体现。文字传播虽打破空间限制,但仍受距离远近的制约,因而信息传递会出现滞后性的特点。 (2)文字传播的相对稳定性——家族意识形态的一脉相承。文字的运用使信息得以保存,随着时代推移被予以提炼总结,一些家族内部中形成“家训”,就是通过文字传播的形式形成时空延展下的交流,不过这种方式下的交往是单线的,无法形成互动,是种相对而言固定不变的信息传输方式。另一种具有一脉相承特点的是“行辈字派”,即在同一个家族中,名字按辈分来划分。一般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制定,常编成吉祥话甚至是诗,把其中的字作为同辈之间名字中相同的一个字。一旦被输入族谱,就几乎不再更改,稳定地传递,同时也带来家族关系的相对稳定。这样的一种传承方式使同族的后代们在交往中可以直接根据名字来判断出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名字成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一种关系纽带,文字也成为了家族意识形态的传承工具。 3、互联网时代的交往方式 (1)彻底打破时空限制的交流。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地传递、获取信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快速,语音功能使得语言的传播特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展现;交流数据可获得存储,使文字的传播缺陷得到弥补和进一步升华。网络也使人们的交往更加自由化,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也扩大了用户虚拟社交的交友圈。一些软件利用LBS 技术,根据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周边的网络交友选择,如:微信附近的人功能等,这些功能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更为便捷,同时也是对以往现实中交友方式的一项大的突破和革命。 (2)交往的便捷带来不稳定因素。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快速便捷的交流体验的同时,也给家庭成员内部的社会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有研究表明,互联网普及率对离婚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民的上网行为影响了中国家庭的婚姻稳定,上网行为引发的婚外情是“中国式离婚”的诱因之一。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人们认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廉,网络提供的直接交流让已婚人士更容易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聊天对象,或是通过网络同现实中的异性朋友产生更多交流,就会容易迷恋网络或因“网络情人”而疏远与配偶的交流,造成夫妻情感淡化,关系紧张。除此之外,许多网络游戏平台也为玩家提供虚拟的“结婚”类服务,使得一些迷恋游戏的现实生活中的已婚人士在游戏中“出轨”,这些都是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家庭交往中的不稳定因素。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家庭交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