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中国银行业监督.PDF

发布:2018-02-19约4.36万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 总第 期 32 28 金融消费者保护: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析与政策建议 孙天琦1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有5 个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 大化、偏好一致性以及自利性。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提出了挑战,指出:消费者具有系统性、 可预测的行为偏差,新古典经济学的5 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金融机构会利用消费者的行为偏差 谋利,导致竞争非有效。对此,行为经济学提出,要在传统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的基础上,从更 深层面上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偏差类型,采取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市场化 取向的政府柔性干预等方式;同时,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行为干预 和产品干预,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能力的建设。行为经济 学动摇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其挑战是有力的,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解释更加接近 于实际,也促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应支持行为经 济学的发展,重视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行为偏差;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消费者教育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几个重要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秉承亚当 斯密 “经济人”理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结合偏好假定,将经 · 济学变成了客观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虽然新古典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 会有偏差,但认为偏差不会系统性发生,理性的 “经济人”会做出理性决定,从而形成有效市 场;因此,只要政府减少干预,资源自然会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一)完全理性假设 该假设认为,行为人具有全知全能的本领,他的决策方案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具体包含 以下隐含条件:一是不存在不确定性,即使存在不确定性,也可以预知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 1 孙天琦,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作者感谢香港金管局、香港金融研究中心何东、陈红一、王红林以及香港证监会陈国豪等关于行 为监管的建议,感谢CGAP (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 )的Katharine W. McKee、英国金融行 为监管局 (FCA )的Stefan Hunt 以及新加坡Joanne Yoong 允许共享他们关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的 最新研究成果,感谢复旦大学陆雄文教授和金立印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人民银行分管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纪委书记王华庆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对本文给予的悉心指导, 当然文责自负。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2014 年第4 期 33 一切信息都是确定的;二是行为人具有可以确定的效用函数;三是行为人具有完备的计算和推 理能力,不存在感性、直觉因素对选择的干扰;四是完全理性的行为人可以设计出所有的备选 方案,并明确知道各项方案所产生的全部后果;五是行为人可以确定地赋予每项行动结果一个 具体的量化价值或效用;六是行为人可以实现最优目标。 (二)完全信息假设 完全信息假设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新古典一般均衡理 论以此为条件,研究消费者和厂商如何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并由 此得出市场会达到均衡状态的结论。 (三)效用最大化假设 效用最大化假设,是指市场消费者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可使其需要和愿望得 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四)偏好一致性假设 偏好一致性假设是需求函数得以存在的基础。对于偏好一致,新古典经济学给出了以下三 条假设:一是完备性,即决策者总能对两种商品进行比较,人们的偏好是明确的;二是非饱和 性,即如果两组商品的区别只在于数量不同,则更偏好于数量多的那一组;三是传递性,即如 果消费者对A 的偏好大于B ,对B 的偏好大于C ,那么对A 的偏好大于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