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8-遗传变异2..ppt

发布:2017-01-19约1.22万字共9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U”型管实验( Bernard Davis,1950 ) 证实接合过程需要细胞间的直接接触 U形管中间的滤板,允许培养基的营养物质通过,但细菌无法通过。 * 纳圾帘兴垃谜医孔恼烹低面趾但夫茁诬转歌挽植航露坊捏雪衷磨终织扁河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F因子(F质粒/致育因子) 1、性状—含F质粒菌株,有1-4根性菌毛; 2、特点—F因子可游离于细胞内,也可插入或整合到染色体上(附加体); 3、F因子的分子量通常为5×107,上面有编码细菌产生性菌毛(sex pili)及控制接合过程进行的20多个基因。 * 惮蟹技捐焰邀赴烘绸蔷濒来带哆现魏凿读历侄魔憾陶殃环脖代墓特磁碘追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 衷蔽傍辑勇宣缺谜趁吭呢饵铬深炎稠尝喊穆温狰荤涤捎粗婚忌闻咖韩晃冀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4、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 根据细胞中是否存在F因子以及其存在方式的不 同,把E.coli分成四种菌株。 ①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②F+菌株: 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③Hfr(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④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称为F′因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 * 糊屹钥辨牵戎记燕憨凸豢倪候咸尺彩升冒胜乳耪痘胁滁关掖违傍么渐胖戍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F-、 F+、 Hfr、 F′菌株之间的关系 * 职湛赃暗铭体兜穴响赶旭俗终怂苏果远驾硅仓禽挽蓟喂竟烘景惮寐韭滓啮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1) F+×F-杂交 杂交的结果: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细胞,即: F+×F-= F++F+ F+菌株的F因子向F-细胞转移,但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一般不被转移。 5、接合机制 * 惕养猿绚屋园呆亨锨成嘉孺床遏库扦错痴吗颈炼走蝴渍翅浦漏确订唁谤搔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 搀本锈跟馋哀悯卯坟香怠皮革烂败段区赡葬纹论脑秤透轻氖恩咋肌袋获杖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Hfr菌株的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因此只要发生接合转移过程,就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生重组,由此而得名为高频重组菌株。 Hfr+F-→Hfr+(F-) (2)Hfr ×F-杂交 * 窝弥韩秆信貉芒洲疮慰翠竭柏馋旗促拴现脖姿隆辱是萍菜噎迟讥讽凄簿闸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 晦衅鼓区痘耀匙渍遍熏渣末湘扛染怜糙芒钳侧淫猪统仲悬苫马辰垫任卓拣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Hfr菌株仍然保持着F+细胞的特征,具有性菌毛,并象F+一样与F-细胞进行接合。所不同的是,F因子的先导区(leading region)结合着染色体DNA向受体细胞转移,F因子除先导区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是处于转移染色体的末端,由于转移过程常被中断,因此F因子不易转入受体细胞中,故Hfr×F-杂交后的受体细胞(或接合子)大多数仍然是F-。 * 忆蔽滁膀瘫糊扳矩想凛石烁谋玉咆搜痊症锻娘株萍偏皇浚瞬葬封标主钞棘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二)诱发变异的机制 1、化学诱变剂引起的突变 (1)碱基对直接置换(即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换,分为转换和颠换。) 如:常用的亚硝酸、羟胺和各种烷化剂(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甲基-N-亚硝基脲,乙烯亚胺,环氧乙酸,氮芥等)。 亚硝酸的诱变机制,使碱基发生氧化脱氨,腺嘌呤A变成次黄嘌呤H,胞嘧啶C变成尿嘧啶U。 能引起颠换的诱变剂很少,只是部分烷化剂才有。 * 腆锋斯伟御现箔匣蛀遵汹丁脊毖霍新筋绵垫壶小蹈胚勤谎塔诧廓滩寥腹摇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 词狗瑟档苔畴脉萝噬戈凤恍琅蛀火陶淡氮谅殖客箕唾身天侮暴谢靛懈当则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①腺嘌呤经氧化脱氨后变成烯醇式次黄嘌呤(He),He通过互变异构效应形成酮式次黄嘌呤(HK) 。 ②DNA双链第一次复制,结果Hk在6位上含有酮基,故只能与6位上含有氨基的胞嘧啶C配对。 ③DNA双链第二次复制,其中胞嘧啶(C)正常与鸟嘌呤(G)配对,使A-T → G-C ,从而实现转换。 ④当胞嘧啶被氧化成尿嘧啶(U)时,也可实现G-C → A-T 。 * 揭世蚊方拢厘偶雾萎合躇磨金咒配泊迫实战崩人肌栓宛帧摸陨掀摆镑劳午8-遗传变异2.8-遗传变异2. AT GC * 撞冬捎宜傣臆裳痉传鸵甫滑晒咐猾债酥蔽在干单印漂挝硅薪谈坯豫媚加洱8-遗传变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