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ppt

发布:2017-09-23约1.0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社会现实:失业、贫困、犯罪。 好莱坞与意大利法西斯的“白色电话片”。 主张:还我普通人(现实主义);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实景、自然光效);反好莱坞(低成本、非职业演员、反类型)。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西里尼,1945)--《大地在波动》(威斯康蒂,1947)--《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1948)--《罗马十一时》(德·桑蒂斯,1952)--《屋顶》(德·西卡,1956) 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鲁基诺·威斯康蒂:《沉沦》(1943),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大地在波动》(1947),1962年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世界10大电影佳作”之一; 罗伯托·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新现实主义第一部电影;1946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德意志零年》(1948) 德·桑蒂斯:《艰辛的米》(1948)、《罗马11时》(1952,) 德·西卡 德·西卡及其《偷自行车的人》 德·西卡(197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中影响最大的电影导演。 《擦鞋童》(1946)、《偷自行车的人》(1948)、《米兰的奇迹》(1951,嘎纳电影节大奖)、《温别尔托·D》(1951,)、《屋顶》(1956,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芬齐·孔梯尼家的花园》(1970)。 德·西卡及其《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编剧:柴伐梯尼;主演:朗培尔托·马奇奥拉尼、安左·斯塔尤拉。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最突出的代表作品。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等10多项奖励。 安德烈·巴赞:“由于拍出了《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终于走出了死胡同,并且重新肯定了新现实主义的全部美学原则。”“《偷自行车的人》当然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影片,它符合从1946年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中提炼出来的全部原则。“演员的概念消失在宛若生活本身一样完美自然的透明性之中,而与之相适应,场面调度的概念也消失了。”“德·西卡的最大成功就是找到了能够解决观赏性的情节与事件进程这对矛盾的电影辩证形式,而其他人至今只是不同程度地接近做到这一点。因此说,《偷自行车的人》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现实幻景中,不再有电影。” 观摩:德·西卡的《芬齐·孔梯尼家的花园》 《芬齐·孔梯尼家的花园》(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1970年。获得197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