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技术差异的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评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产品技术差异的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评价
摘要: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延续性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在产品层面和按技术分类贸易产品大类层面度量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和结构转型,试图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变迁进行动态评价,从而为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出口企业;竞争力;RCA指数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出口结构日益优化,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增强。
本文借鉴了杨汝岱和姚洋(2008)对中国出口企业按照所有制形式进行分解,并且在统计出口数据时剔除了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数据,运用技术复杂度指数、技术含量指数以及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按照不同的产品分类方法对中国本土出口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 出口企业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 贸易产品的技术分类。
(1)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简称“SITC”分类)。SITC分类方法主要按照商品的加工程度统计和对比国际贸易商品,它适当地考虑了商品的自然属性,并将其由低级到高级进行编排。
(2)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分类)。HS编码体系主要用于海关、统计、进出口管理及与国际贸易相关各方的共同使用。HS编码体系相比之下更为系统、用途更为广泛,且由于各章均列有一个名为“其他”的子目,使得任何进出口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3)Lall(2000)分类。Lall(2000)将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将产品类别进行了细分。Lall(2000)的分类以生产技术活动汇总可获得的指标为基础,与大多数学者对于制造类产品的技术排序概念相一致。他的分类使得生产类别比一般的分类(如SITC分类0~4项目下的初级产品范围更广)。
2. 出口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算。当前,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讨论,如杨汝岱、朱诗娥(2008)等。然而,其分析指标诸如显示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国际竞争力系数等,大多只是对某类商品进出口差额等较为粗犷信息的简单综合,无法适应国际贸易统计标准的新变化,也没能对国际贸易商品的技术分布及相关统计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Michaely,1984;Hausmann et al.,2005;杨汝岱和姚洋,2008等),本文以HS六位数分类的贸易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反映贸易商品技术水平的“技术复杂度指数”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技术结构的“商品技术含量指数”(朱诗娥、杨汝岱,2009),并进一步运用RCA指数对中国本土企业在不同技术水平产品上国际竞争力进行测算。
(1)技术复杂度指数(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Inde-x,TSI)。TSI理论和逻辑基础是李嘉图的成本比较优势理论,即:发达国家(或富国)出口的产品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上端,技术含量较高;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出口的产品则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下端,其技术含量较低。
其中,RCAij代表i国第j种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i国第j中产品的出口值;Xit代表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总值;xwj代表第j种产品在世界上的出口值;Xwt代表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额。
三、 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力评价
这一部分,本文根据第二部分提出的评价方法从TSI、TCI和RCA三个方面对中国本土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了动态评价。
1. TSI计算结果。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和“HS”六位码分类分别计算了1999年~2012年其各自目录下大类产品的技术复杂指数(TSI)。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的计算结果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初级产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技术复杂指数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也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正在逐渐增加。
根据Lall(2000)分类的计算结果如表2。
2. TCI计算结果。与TSI一样,本文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分类)和“HS”六位码分类分别计算了1999年~2012年其各自目录下大类产品的技术含量指数(TCI)。
TCI指数的测算与TSI指数测算结果基本一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