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莨哭之笑之莍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辨
鍾銀蘭 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
“八大山人”四字簽款樣式,多數論者認為寓“哭之笑之”之義。此說最早見清張庚 八大自小受到家庭的薰陶,勤於詩書畫印的研習,為後來的藝術探索打下了基礎,但
《國朝畫徵錄》:“余每見山人書畫,款題‘八大’二字必聯綴其畫,‘山人’二字亦然, 是他早年書法傳世極少,目前可以見到他為僧期的書法,書跡有篆、隸、行、楷、草、章
類‘哭之’、‘笑之’。”由於八大山人身世特殊,人們習慣於對其書畫作品寄以國破家亡之 草,六書俱全,其楷書結體嚴峻,用筆方勁,是取法歐陽詢;四十歲以後的行書,致力於董
痛,以及對清王朝的反抗意識這一遺民角度來思考,因而“哭之笑之”之說很容易為大家所 其昌,無論章法、結體、神韻幾可亂真;五十以後又師法黃庭堅,深得黃書氣勢開張、風神
接受。雖然顧志在《南昌縣志》題跋中提出異議,認為“世所謂八大隱哭笑二字,非也”。 灑蕩的體勢,“宋人尚意”不為法拘的個性精神,對八大晚年書法變革產生一定影響。由此
可惜他沒有把“非也”的原委說明白。近十數年來,國內外學者從各個方面對八大山人進 可見八大早期的書法是轉益多師,廣泛涉獵,又喜寫異體字和古文字,這與他的家學淵源有
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八大山人身世、生平、字型大小、印押等進行了考證考辨,取得了很 密切關係。
大突破,使八大山人的面目比以前清楚了,很多舊的錯誤亦作了更正,如八大山人在書畫作 八大在其一生不同階段中,使用過不同名號。早期為僧時的“傳綮”,還俗後
品上出現的 即形花押,清代著名鑑藏家顧文彬釋為“三月十九”,乃是思陵(崇禎帝)
的“驢”、“个山”,晚年的“八大山人”。“其書法的晚年變法,即在其創作上
殉國忌日,是八大山人對明王朝的哀思。由於此花押首次出現在八大山人作品上恰好是明
的八大山人期” (注五)。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公元一六八四年),八大五十九歲,是
朝崇禎帝自縊五十周年(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而它的形狀確實有些像“三
年棄用以前名號在書畫作品上開始署款“八大山人”。此時他的書法根底已經很深,欲力
月十九”,因此,百餘年來,論者都從此說,從未有過異詞。近年美國學者白謙慎先生,
求突破,精心求變。他在歐陽詢、董其昌、黃庭堅的基礎上進一步上追魏晉,他臨寫了不
對此花押重新進行了考釋,認為此花押的原型出自在崇禎年間刊刻的南宋薛尚功編著的
少晉唐人的書法,蔡邕、鍾繇、王羲之、索靖、禇遂良、李邕、虞世南等等。清初具有碑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幾件周器的銘文 ,此銘合文釋為“十有三月”,其意
學意識的書家,認為“晉代離秦漢不遠,因此在晉人的書法中,依然保留著秦漢使轉圓勁
為閏年,“歲有十二,有閏則云十三” (注一)。八大山人將這組銘文變化為六種不同寫法的
(注六)
的古風。” 八大受時尚和家庭影響,早年曾對篆隸書下過功夫,晚年仍在臨寫《石
花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