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0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 语文课程论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 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 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 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 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①情感教育功能 ②态度教育功能 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 ①文化知识教育 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换言之,即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目标
确立教程目标的意义与依据
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育目标):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它客观反应语文教育规律,预示着语文教育发展方向,是语文学科编选教材,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程序及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一)意义:
①对于学生:是学习的指南。
②对于教师:是教师施教的依据。教师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具有先行的前提的意义。
③对于语文教材编写者:为语文教材的设计,确定了内容区域、难易程度以及前后教学阶段的继承关系,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层次和内部关系勾画出了蓝图。也是检验和评价语文教材的重要标准。
④对于学校和社会:是家长、学校和社会评价教学质量的准绳。
依据:
1.社会需要
2.客观条件
3.主观认识
4.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
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