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细胞生理学专题知识课件.ppt

发布:2025-03-02约1.19万字共1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细胞间信息传递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有突触传递和非突触性传递。信息载体也分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通常是一些小分子的化合物)。

与神经系统相关联的信息传递常通过突触,称为突触传递。突触是指神经细胞之间或神经细胞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特殊分化的膜结构,是细胞间的通讯连接(非直接连接)。按传递媒介的性质,突触主要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大类。形成电突触的细胞通过缝隙连接完成电传递,化学突触则通过突触前神经元释放信号分子——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反应而完成化学传递。;一、细胞间的直接连接与电传递

二、化学突触传递的一般规律

三、神经肌肉接头(点)

四、神经递质与受体;细胞连接是广泛存在于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膜之间的连接结构,与细胞之间的黏着、通信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结构与功能的不同,细胞连???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半桥粒、缝隙连接等。;;(1)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膜的外层呈间断融合,融合处无细胞间隙,非融合处有10~15nm的窄隙。经冷冻蚀刻复型术观察证明,相邻细胞膜融合处为两排镶嵌蛋白颗粒(相邻细胞膜各一排)连接成焊接线,焊接线再排成网状。紧密连接能有效的封闭细胞间隙,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的浅部和心肌细胞间。

;;;(2)中间连接(intermediateiunction)电镜下可见相邻细胞膜之间有15~20nm的间隙,间隙内有黏着蛋白连接相邻的两细胞膜,在细胞膜胞质侧有薄层的致密物质,并有伸入细胞内各处的微丝附着,中间连接能有效地黏着相邻的两细胞膜,并能维持细胞形态和传递收缩力。中间连接主要存于上皮细胞浅部和心肌细胞间;中间连接;(3)桥粒(desmosome)桥粒是斑状的细胞连接,电镜下可见桥粒呈圆盘状,直径1μm左右.相邻细胞膜间有20~30nm的间隙,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在间隙内交织成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胞质侧有电子密度较高的附着板,由附着蛋白形成,胞质中有许多中间纤维附着在附着板上:另外还有一些跨过细胞膜的中间纤维,一端连于细胞间隙的中间线,另一端跨过细胞膜伸入细胞质。桥粒是一种较牢固的细胞连接,广泛存在于各类细胞之间、在某些上皮细胞与基膜的相邻面上还可见“半桥粒”(hemidesmosome),即只在上皮细胞基底面上形成半个桥粒的结构;半桥粒将上皮细胞铆定在基膜上。;;;(4)缝隙连接(gapjunction)缝隙连接是一种平板状连接,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之间的间隙很窄,仅2~3nm,连接处有规律分布的连接点,每个连接点是相邻细胞膜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而成的连接小体:连接小体由6个亚单位构成,围成直径2nm跨越两细胞膜的亲水小管,亲水小管在Ca2+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可以开放与关闭,开放时可使相邻细胞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因此缝隙连接是电阻很低并能传递信息的细胞连接。;;;连接体:6个连接子单体蛋白形成的同源六聚体;;;阈下电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在电突触之间的传递。这种传递既可从A细胞到B细胞,也可从B细胞到A细胞。;二、化学突触传递的一般规律

;;在胞体和树突上有多个突触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的突触(S1和S2)。两个轴突末梢(At1和At2)与一个星状细胞的树突(Den)形成突触。轴突末梢中充满了突触囊泡。;1.突触的微细结构

一个经典的化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个组成部分。前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首先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的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而形成突触小体,贴附在下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表面。突触前膜就是前一神经元轴突末梢的一部分轴突膜,而与突触前膜相对的后一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轴突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和后膜较一般的神经元膜稍增厚,约7.5nm左右。突触间隙约20nm左右,其间有粘多糖和糖蛋白。在突触前膜内侧有致密突起,网格状的致密突起形成囊泡栏栅,其间隙处正好容纳一个囊泡;这种栏栅结构具有引导囊泡与突触前膜接触的作用,促进囊泡内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囊泡(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直径为20~80nm,它们含有高浓度的递质。不同突触内含的泡大小和形状不完全相同,释放乙酰胆碱的突触,其小泡直径约为30~50nm,在电镜下为均匀致密的囊泡;而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小泡,直径为30~60nm,其中有一个直径为15~25nm的致密中心。突触小泡在轴浆中分布不均匀,常聚集在致密突起处。;;2.突触的分类

通常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将突触分为三类:①轴突-树突式突触,为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与后一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的突触。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