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02-人生境界-02.doc

发布:2017-06-04约4.51万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材分析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才十五六岁的职高学生面对即将担负的社会责任,难免会对未来感到困惑,对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感到迷茫。将《人生的境界》放在整个高一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无疑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指导意义。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中,主体性的作用发挥得越好,思考的越深入,对冯先生的四种境界理解得越透彻,对他自身的指导性也就越大。即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程度越高,对他的未来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虽是哲学散文,但语言通俗易懂。学生能够经过思考从浅显的语言中获得对人生的理解,能满足和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明确:“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自然境界: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觉解的程度 做事的动机 做事的意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