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规范.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灭菌法:戊二醛、过氧乙酸 高效消毒法:紫外线、氯制剂、臭氧 中效消毒法:碘、醇、酚类消毒剂 低效消毒法:单链季胺盐、双胍类 消毒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 ;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高度危险性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 中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高、中效消毒法 低度危险性的物品,一般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如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后,必须针对污染微生物的性质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含氯消毒剂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250-500mg/L溶液浸泡10min以上,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用含有效氯2000mg/L 作用30min以上。 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1000mg/L溶液均匀喷洒(墙面200ml/m2;水泥地面350 ml/m2),作用30min;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表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溶液喷洒作用60min以上。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过氧乙酸 有效含量为16-20%,很不稳定,现配现用,如含量低于12%则禁止使用。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0.1%浸泡15min;对肝炎病毒、结核杆菌污染物品用0.5%浸泡30min;对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1%浸泡5min,灭菌时浸泡30min。 擦拭法、喷洒法使用浓度和时间参照浸泡法。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碘伏 一般含有效碘0.2%-0.5%,主要用于皮肤、粘膜等的消毒。 浸泡法: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用250-500mg/L溶液浸泡30min。 擦拭法:卫生洗手用含有效碘500mg/L溶液浸泡2min;外科洗手用含有效碘3000-5000mg/L溶液擦拭3min。对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含有效碘3000-5000mg/L溶液局部擦拭2遍,作用2min;对口腔粘膜及创口粘膜消毒,用含有效碘500mg/L溶液擦拭3-5min。 冲洗法:对粘膜及伤口创面的消毒,用含有效碘250mg/L溶液冲洗3-5min。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 灭菌:常用浸泡法,2%浓度作用10小时,用无菌水冲净,无菌擦干后使用。 浸泡消毒:2%戊二醛(加盖),细菌繁殖体10分钟;肝炎病毒30分钟;灭菌水冲净擦干。 擦拭消毒:2%浓度擦拭污染表面,细菌繁殖体污染作用10分钟;肝炎病毒污染作用30分钟。 碳钢器械要防锈;注意溶液pH值;注意戊二醛的副作用。 医院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无菌技术操作 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及传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无菌区----指经过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 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 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无菌技术的目的 1. 操作环境清洁 环境清洁、干燥、宽敞,操作前30分钟通风,停止扫地及更换床单,减少人群走动,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的尘埃。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一次。 2. 工作人员准备 操作前工作人员衣帽穿戴整洁,口罩遮住口鼻,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无菌物品过期、潮湿均应重新灭菌处理。 进行无菌操作时,应首先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 4. 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 3. 无菌物品保管 (1)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储存在离地高于台 20CM、离顶50CM、离墙远于5CM处,以减少来自地面、屋顶 、墙的污染;无菌物品不能暴露在空气中。 (2)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3)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安放; (4)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标志明显;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5. 取无菌物品 (2)取无菌物品时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