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生物学第三章病毒要点.ppt

发布:2016-04-24约1.27万字共9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章 病毒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三)昆虫病毒 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多角体,成分为碱溶性结晶蛋白,其内包裹着数目不等的病毒粒。 核形多角体病毒(NPV):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 质形多角体病毒(CPV):在昆虫细胞质内增殖、可形成蛋白质包涵体的球状病毒 颗粒体病毒(GV):具有蛋白质包涵体,每个包涵体内通常仅含一个病毒粒的昆虫杆状病毒 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三章 病毒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昆虫病毒 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CPY) 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GV) 第三章 病毒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昆虫病毒做为生物农药优点: 专一性高 毒力大 后效长 使用方便 对人畜安全 无公害 缺点危害经济动物 收集病毒 昆虫病毒生产过程 饲养昆虫 病毒感染 斜纹夜蛾病毒杀虫剂及甜菜夜蛾病毒 杀虫剂: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第三章 病毒 第三节 真核生物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1971年T.O.Diener阐明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毒的 病原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和自主复制能力的低分子 RNA(类病毒,Diener,1971) 以后又发现了称之为拟病毒(Randles,1981)的植 物病毒 Prusiner发现了朊病毒(Prusiner,1982)。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 类病毒是裸露的,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 RNA分子的病原体。 发现的第一个类病毒是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otato spindletuber viroid,PSTV),这是一种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的病原体,棒状,无蛋白外壳。它仅含一个由359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100000)。 该分子内有很多碱基(-70%)通过氢键配对而形成双螺旋区,未配对碱基则形成内环。双螺旋区与内环交替排列形成一个伸长的棒状分子。 类病毒RNA相对分子质量虽小,但能独立侵染寄主,侵 入寄主后也能自我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类病毒的特点 1、结构简单,只含RNA一种成分,目前只在植物体中发现,核酸为裸露的环状ssRNA。 2、类病毒RNA可侵染寄主,侵入后能自我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 3、严格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的病原体 长50nm棒状RNA分子 179核苷酸半体 180核苷酸半体 RNA由 组成 两半体间有7成碱基以氢键方 v式结合共形成122个碱基对 Virus and Viroid Diseases of Potato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二、拟病毒 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拟病毒含有两种RNA分子,一种和一般病毒中的类似,另一种RNA分子与类病毒有相似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也是环状的。不过这两种RNA分子单独都不表现致病性,只有联合起来才具有复制和感染性。这种类似类病毒的RNA称之拟病毒(Virusoid)。 第三章 病毒 第四节 亚病毒 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朊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这种“羊瘙痒病”的病原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研究未能解决的一个谜。直至1982年,美国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动物病毒学家S.B.Prusiner发现羊瘙痒病是蛋白质侵染引起的疾病,并称为“Prion”即朊病毒。   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羊瘙痒病、貂脑病、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有人还推测人类的一些慢性退化性紊乱疾病,像早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也可能是由朊病毒引起的。 三、朊病毒(prion) 第三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