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查报告-东城区文化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的
调查报告
李 晶
东城区是北京市中心,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东城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由来已久,特别是2003年东城区开展的对全区民族民间文化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对东城区的文化资源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摸底,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同年,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文办社图发〔2005〕21号),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政策依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工作,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普查、名录和传承人申报等方面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北京市共有区级名录586项,其中北京市级名录153项,国家级名录73项。我区区级名录23项占3.9%,其中北京市级名录7项占4.6%,国家级名录4项5.4%,123项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东城卷)。为了使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特对全区进行调研,共收回调查问卷48份,其中21名为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27名为项目传承人。
一、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一)总量较大、类型丰富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工作中,共普查200余项。123项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东城卷)。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东城卷)中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等12大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东城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序号
类型
数量
1
民间文学
5
2
民间美术
60
3
民间音乐
2
4
民间舞蹈
1
5
戏曲
1
6
曲艺
4
7
民间杂技
1
8
民间手工技艺
35
9
生产商贸习俗
3
10
民间信仰
4
11
民间知识
2
12
游艺、传统体育与杂技
5
合计
123
(二)申报工作全面开展:
从2005年至今东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区级、北京市级、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经过专家的充分讨论,共有 23项入选区级名录。
“智化寺京音乐”、“绒布唐”、“红都中山装制作技艺”、“京式旗袍制作技艺”、“东来顺饮食文化”、“金漆镶嵌传统工艺”、“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7项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智化寺京音乐”、“ 东来顺饮食文化”、“ 金漆镶嵌传统工艺”、“ 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5项入选国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办社图函〔2007〕111号)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经过专家评选我区6名传承人入选代表性传承人。
序号
街道
名称
普查
数量
名录
传承人
区级
市级
国家级
市级
国家级
1
交道口街道
14
1
0
0
0
0
2
安定门街道
15
2
1
0
1
0
3
和平里街道
12
0
0
0
0
0
4
景山街道
6
1
0
0
0
0
5
东华门街道
16
2
2
2
3
0
6
建国门街道
25
4
0
1
0
1
7
朝阳门街道
4
1
0
0
0
0
8
东四街道
13
1
0
0
0
0
9
北新桥街道
6
2
0
1
1
0
10
东直门街道
3
1
0
0
0
0
11
协会组织
9
1
0
0
0
0
合计
123
16
3
4
6
(三)濒危状况:
目前东城区共有濒危项目10 项,其中金糕张制作技艺、京绣制作技艺、绢人制作技艺等濒危项目较高。
传承人方面,主要表现在传承人年龄偏大,最大的95岁,最小27岁,年龄70岁以上的占14.41%,60—70岁占22.88%,50—60岁占52.54%,50岁以下占10.17%。
二、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
(一)建立组织机构
2006年北京市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东城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