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三字经.doc

发布:2015-12-23约2.02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内科三字经 第一章 感冒 治则: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 病因:风寒、风热、暑湿、体虚外感(气虚、血虚、阳虚、阴虚) 感冒病,发热寒,脉浮紧,败毒研脉浮数,银翘痊,身重痛,湿邪缠,胜湿汤求安然。身体虚,病缠绵,固正气,标本联。气若虚,呼吸难,倦无力,补中元④。血若虚,悸而旋,唇舌淡,七味贤⑤,阳若虚,脉沉潜,四肢冷,再造丸⑥,阴若虚,燥少痰,葳蕤汤⑦,津液还。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羌活胜湿汤,④补中益气汤,⑤葱白七味饮,⑥参附再造丸,⑦加减葳蕤汤。 败毒人参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供,瘟疫伤寒噤口痢,驱邪扶正有奇功(荆防败毒散 :去参加入荆防风)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牛是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再造散用参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 咳嗽 治则:外感祛邪得肺,内伤咳嗽祛邪止咳、扶正补虚。 病因:外感(风寒、风热、风燥);内伤(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咳嗽病,治在肺。杏苏散①,风寒退。疗风热,桑菊贵②,干咳者,病入内,桑杏汤③,法完备,痰湿侵,苔腻秽,二陈汤④,须加味。木犯金,审胁肋,泻白散,肝火平。痰热侵,痰粘黄,化痰汤⑤,黛哈配⑥。肺阴亏,午后剧,沙麦汤,加味煮。 ①杏苏散,②桑菊饮,③桑杏汤,④二陈汤,⑤清金化痰汤,⑥黛哈散。加减泻白散、沙参麦冬汤。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芩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头痛身热口干渴,清宣凉润燥能医。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祛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清金化痰黄芩栀,桔梗麦冬桑贝知,瓜蒌橘红茯苓草,痰火犯肺咳嗽止。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苓知芩均可入,肺热喘咳此方施。 沙参麦冬汤玉竹,桑叶扁豆草花粉,甘寒生津养肺胃,津亏咽干可煎餐。 黛哈:青黛、哈壳粉 第三章 喘息 治则:实喘治肺祛邪利肺,虚喘治肺肾,以肾为主。 病因:实喘(风寒、风热表寒里热、痰浊、痰热、肝气犯肺);虚喘(肺虚、肾虚、兼证痰浊、水饮、血瘀) 喘息病,虚实觅,因外感,寒热异。治风寒,麻黄虑①。治风热,麻杏石②。痰浊阻,苔白腻,养亲汤③,二陈聚④。痰热阻,粘黄痰,桑皮汤,祛热痰。气伤肺,弦而悸,五磨饮⑤,解忧郁。肺金虚,喘无力,畏风寒,生脉系⑥。肾水虚,少吸气,八味丸⑦,参蛤续⑧。 ①麻黄汤,②麻杏石甘汤,③三子养亲汤,④二陈汤,⑤五磨饮子,⑥生脉饮。⑦八味丸,⑧参蛤散。桑白皮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无汗服之宜。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雍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能彰。 三子养亲药三味,白芥莱服紫苏子,痰多胸痞食难消,若想清脂需常爵。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调中兼祛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四五六磨降逆方,槟榔沉香参乌药,五磨去参木香枳,再加大黄为六磨。 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机,少气汗多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元热下趋。 参蛤散:蛤蚧一对,人参9克. 桑白皮汤痰热了,芩连山栀将火扫,苏子杏仁降肺逆,贝母半夏用之巧。 第四章 哮证 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病因:标:寒哮、热哮。本:肺虚(玉屏风散)、肾虚(肾气丸)、脾虚(六君子汤)。 哮为病,时发作,喉中鸣,痰之过。治冷哮,青龙破①。治热哮,定喘挫②。缓解期,将虚遏,脾肺肾,皆衰弱,随证补,除隐祸。 ①小青龙汤,②定喘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苓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第五章 饮证 治则:温化为主。 痰饮:饮停肠胃;悬饮:饮停胁下:溢饮:溢于肢体;支饮:支撑胸肺。 饮为病,水伤中。温药和,其法精。痰饮者,肠有声,用甘遂①,将邪攻。悬饮者,在胁胸,十枣汤②,捷报听。溢饮者,四肢雍,用青龙③,散寒风。支饮者,倚息轻,喘逆重,泻肺宗④,脾胃虚,背如冰,术甘汤⑤,药须增,脐下悸,溲不通,八味丸⑥,少火充。 ①甘遂半夏汤,②十枣汤,③小青龙汤,④葶苈大枣泻肺汤,⑤苓桂术甘汤,⑥八味丸。 甘遂半夏汤芍草,加蜜煎煮效果好,主治下利续坚满,药用相反效果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