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护理》.doc
《治疗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昏迷患者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昏迷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表现之一,患者意识丧失,病情危急,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堵塞。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起脑栓塞。
-血液流变学异常:如高粘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其他因素:如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先天性血管病变,也可能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2.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脑部血管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栓塞:心脏或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堵塞血管。
-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可导致脑部血流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
三、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患者昏迷,对刺激无反应。
2.神经系统体征: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
-感觉障碍:一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失语:患者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清。
-吞咽困难:患者不能正常吞咽食物和水。
-眼球运动障碍:患者眼球不能正常转动或出现斜视。
3.生命体征改变:
-血压升高:患者血压可明显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以维持脑部的血液灌注。
-心率和呼吸改变:心率可加快或减慢,呼吸可不规则。
-体温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这可能是由于脑部损伤引起的中枢性发热,也可能是由于感染等并发症引起的。
四、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容易出现呼吸道堵塞,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心律失常、降温等。
-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2.溶栓治疗:
-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患者,可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等。
-对于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
-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4.神经保护治疗:
-使用神经保护药物,如依达拉奉、丁苯酞等,以减轻脑部损伤。
5.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感染等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为溶栓治疗提供参考。
3.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4.头颅CT:可排除脑出血等疾病,在发病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改变,但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5.头颅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更敏感,可显示脑部缺血的部位和程度。
六、护理诊断
1.意识障碍:与脑部缺血、缺氧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昏迷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昏迷不能进食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昏迷患者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有关。
6.潜在并发症:脑疝、上消化道出血等。
七、护理措施
1.意识障碍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变化,通过呼唤、刺激等方法判断患者的意识程度。
-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刺激患者。
-按照医嘱给予患者促醒药物治疗,如醒脑静等。
2.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对于呼吸困难或痰液较多的患者,可给予吸氧、雾化吸入等治疗。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做好气管插管或切开后的护理。
3.营养支持护理:
-给予患者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鼻饲时应注意食物的温度、浓度和速度,避免误吸。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整营养方案。
4.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
-使用气垫床或减压床垫,预防压疮的发生。
-对于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