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1% ~ 10%。 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3.抑制体内抗原抗体反应 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选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并根据血红蛋白尿颜色适时进行剂量增减 4.抗休克 保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可选用多巴胺20~40mg,倘若需要可用多巴酚丁胺. 5.预防及纠正DIC 监测凝血状态,适时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6. 由于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溶血等应激状态极易导致病人胃肠道黏膜出血,可适时使用保护胃肠道黏膜药物 7. 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情况,可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 倘 若ABO 溶血,应选用O型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注、 输注血浆制剂,应给予输注AB 型血浆、AB 型冷沉淀。倘若RhD 溶血,可选用RhD 阴性ABO 血型与患者同型悬浮红细胞输注。 8. 严重病例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9. 四肢厥冷时要保暖,发热时行物理降温( 应用 冰袋,切忌用酒精擦浴) 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步骤 1.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标本(1份抗凝1份不抗凝)送输血科(血库)和检验科; 2.立即采集患者抗凝血标本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呈粉红色,并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3.核对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核对患者的血标本与血袋上的标签信息是否一致; 实验室检查主要步骤 再次鉴定 对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献血者留样血标本与血袋残余血再次进行红细胞ABO 和RhD 血型鉴定,观察有无血型错误或不相符合; 对献血者与患者输血前后血标本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包括盐水介质、酶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 倘若发现患者血清中有某种不相合的抗体,应测定其效价及鉴定抗体特异性; 输血后5 ~ 10 d 再抽取患者血清测定抗体效价 取输血后患者血标本中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倘若阳性可以表明存在血型不合输血的可能性 检测反应后第1次尿液( 尿呈浓茶或酱油色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体征) ,行尿血红蛋白测定,并检测尿常规 实验室检查主要步骤 检测患者血清间接胆红素、血浆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 外周血常规可发生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严密监测肾功能、血气分析及血红蛋白尿及间接胆红素情况。 输血安全人命关天 医务人员对输血安全负责是法律赋予的责任。 我对输血安全负责,责无旁贷! 严格执行‵双人双核对′及‵床边呼叫核对′制度 “规范+责任+爱心”可减少或杜绝输血事故的发生。 欢迎斧正谢谢大家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 枝江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杨伯家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输血反应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不相合血液5-10ml/1-2分钟)或输注后24 h 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两种 免疫性: 溶血反应; 发热性非溶血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非免疫性: 细菌污染与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及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盐中毒等。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 慢性输血反应( 又称: 迟发性输血反应)--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24 h 后至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传播性和非传播性两种. 传播性:传播性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 非传播性: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TA-GVHD) 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 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特异结(ABO 血型不合、Rh 血型不合等)导致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 临床特点:ABO 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 ~ 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 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慢性溶血( 又称迟发性溶血) 。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 溶血性输血反应 反应机理 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特异结(ABO 血型不合、Rh 血型不合等)导致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 人为原因(溯源.追责) “三错”导致输血事故的发生(标本送错、血型查错、血液输错)。 2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记录尿量。根据尿量与尿色快速大量补液,输注生理盐( 20 ~ 30) ml /kg; 碱化尿液,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 125 ~ 250) ml 静滴,可根据血pH 值进行剂量增减。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前提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