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甘草、党参、牛膝、川牛膝、白芍、赤芍、北沙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根及根茎类药材(一) 北沙参药材 根茎残基 细根痕 饮片 课堂互动 仔细观察北沙参的性状鉴别特征,并归纳其性状鉴别要点。 知识链接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Fisch.或沙参A. strica Miq.的干燥根。因质地轻泡,又称泡参,现行版《中国药典》 以“南沙参”单列。如图4-44所示。 南 沙 参 药 材 * * 黄芪,原名“黄耆”,因颜色、功用而得名。“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 黄芪为著名的药食两用中药,药膳中多见于炖鸡、鸭作滋补之物。 黄芪药材与饮片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 黄芪(Radix Astragali) 【产地】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为佳 。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切去根头,除去须根、泥土,晒至六七成干,分别大小,捆把,晒干。 【性状鉴别要点】 1.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 2.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3.质硬而韧,不易折断。 4.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5.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黄芪药材 黄芪药材 黄芪横切片 形成层 木部 皮部 【化学成分】主要含皂苷类、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类及微量元素硒等。现行版《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 【功效应用】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味甘而得名,其甜度远高于蔗糖,是名副其实的“甜草”。甘草应用广泛,在中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可调和诸药,有“十方九草”之说,号称“国老”。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甘草主产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胀果甘草与光果甘草主产新疆、甘肃。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时严守传统工艺,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将外面红棕色栓皮刮去者,称“粉甘草”。 【植物形态特征】 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 2.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全缘,两面有短毛和腺体。 3.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 4.荚果弯曲成镰刀状,表面密被褐色刺状腺毛。种子6~8枚,肾形。 甘草原植物 【性状鉴别要点】 1.呈圆柱形。 2.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 3.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呈“菊花心”,有的有裂隙。根茎断面中央有髓。 4.气微,味甜而特殊。 习以条粗、皮细紧、红棕色、质坚、体重、粉性足、甜味浓者为佳 甘草药材 甘草药材斜切片 形成层 甘草药材横切片 课堂互动 咀嚼甘草,仔细体会其甜味,并与蔗糖比较其异同。 知识拓展 甘草等级规格较为复杂,分为西草、东草两类,各分若干规格等级。以前东草和西草根据产区不同划分,现主要以性状特征为划分依据,皮细、色红、粉足的优质甘草归为西草,皮粗糙、粉性较差、质松体轻,不去头尾,质量较差者归为东草。 【显微鉴定】 1.甘草横切面 (1)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 (2)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显裂隙。韧皮纤维多呈束,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 (3)木质部导管较多,直径约至160μm。 (4)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中亦含草酸钙方晶。 (5)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根茎中央有髓,有的髓部细胞含红棕色物质。 如图4-23所示。 甘草横切面简图 1.木栓层 2.韧皮射线 3.韧皮部 4.木射线 5.木质部 6.韧皮射线 【显微鉴定】 2.甘草粉末 淡棕黄色,味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