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洋生物学2.doc

发布:2018-01-16约5.75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sorrakowah(Cuvier) 名称:尖头斜齿鲨 拉丁学名:Scoliodon sorrakowah(Cuvier) 形状:体呈纺锤型,躯干略修长。头宽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宽而呈抛物线状。眼大,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窄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发育完全,中等长。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下颌齿同型,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平滑,齿尖向外倾斜,无小齿尖。大陆棚沿、近海通常活动于沙滩水域,偶出现于河口域。 Scoliodon sorrakowah(Cuvier) 22、鱿鱼Loligo japonica 图26:鱿鱼Loligo japonica 名称:鱿鱼 拉丁学名:Loligo japonica 形状:体圆锥形,体色苍白,有淡褐色斑,头大,前方生有触足10条,尾端的肉鳍呈三角形,常成群游弋于深约20米的海洋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浅海 23、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图23: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名称:大银鱼 拉丁学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Abbott) 形状:个体小,常见个体体长为15厘米左右。体细长。头部上下扁平。吻尖,呈三角形。下颌长于上颌。背鳍起点至尾鳍基部的距离大于至胸鳍基部。体透明。两侧腹面各有一行黑色色素点、性成熟时雄鱼臀鳍成扇形,基部有一列鳞片,胸鳍大而尖。在海水淡水中都有,分布自山东至浙江沿海和江河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 24、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Forskal) 名称:海鳗 拉丁学名:Muraenesox cinereus(Forskal) 图24: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Forskal) 形状:体呈长圆筒形,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尖长。 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行; 犁骨中间具10~15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黄褐色, 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暗褐色条纹。脊椎骨142~154个。非洲东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东海为主产区。 Dasyatis akajei 名称:赤魟 拉丁学名:Dasyatis akajei 图25:赤魟Dasyatis akajei 形状: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宽大于长。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为体盘长的1/4。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湄公河沿岸、东南亚地区 26、单齿螺Monodonta labio 名称:单齿螺 拉丁学名:Monodonta labio 形状:壳呈圆锥形,小型,壳质坚厚。一般高1-2厘米。壳表螺旋形肋明显,与生长线互相交结成许多方块形颗粒。壳面颜色多为暗绿色,夹以杂色。壳内面白色,具有珍珠光泽。我国南北潮间带分布最广的贝类之一。舟山内外侧岛屿沿岸均有发现,为习见种。多生活在潮间带中上区岩石上、石缝中或石块下。以海藻为食 图26:单齿螺Monodonta labio 27、海蜇头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 名称:海蜇头 拉丁学名: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 形状: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伞面有许多小疣突起的黄斑海蜇。在中国,海蜇渔业有悠久的历史,最高年产量可达5.8万吨。 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