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所进行的剖析、挖掘和联想,体现了语文课程的()。
A.人文性
B.实践性
C.综合性
D.工具性
答案:A
解析: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包括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基础性、民族性五个方面。人文性,指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所进行的剖析、挖掘和联想,都是围绕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展开的,即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故A项正确。B项实践性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C项综合性指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D项工具性指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王老师在讲解《背影》一课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父亲”的人物形象,并分角色朗读课文。王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读书指导法
D.练习法
答案:B
解析: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题干中王老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父亲”的人物形象,属于讨论法的运用。A项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C项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D项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3、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属于课程目标中的()。
A.识字与写字
B.阅读
C.写作
D.口语交际
答案:B
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阅读”方面,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题干描述符合阅读目标的要求。
4、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B.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C.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D.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答案:D
解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A项“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符合题意。B项“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C项“注重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均属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符合题意。D项“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与课程标准相悖,错误。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1题:
题目:
请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答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一环。具体策略如下:
激发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盲目接受文本信息,敢于提出疑问。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教授批判性阅读策略:
识别假设与偏见:引导学生识别作者的观点、假设及可能存在的偏见,理解这些因素对文本内容的影响。
比较与对照:选取不同观点或同一主题的不同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异同,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
证据支持:要求学生在评价或反驳某个观点时,能够找到文本中的具体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会用事实说话。
促进课堂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同时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反思习惯:鼓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阅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