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知识归类.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期末复习知识归类归类一 政治制度篇1.禅让制: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推举的方式选出部落联盟首领,历史上称为“禅让制”。2.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3.国家制度: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4.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5.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 郡,后增至40 多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归类二 民族交流篇1.秦与匈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张骞通西域(1)西域指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2)两次通西域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作用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3.西域都护: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 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领土。4.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蒙古草原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5.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地域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5)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6)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归类三 改革篇1.商鞅变法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公元前356 年支持者秦孝公措施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2)目的: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治理,移风易俗。(3)内容①迁都洛阳。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4)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归类四 生产工具、经济篇1.史前时代: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能够使用天然火。2.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住房河姆渡人7000 年左右长江流域浙江河姆渡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等;制作陶器、玉器、骨哨;养蚕缫丝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约6000 年黄河流域陕西半坡种植粟,饲养猪、狗;渔猎;制作陶器、乐器;会纺织、制衣半地穴式圆形房屋3.青铜文明: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4.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5.水利方面(1)大禹治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