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本文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软件工程教学的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对软件工程学科本身特点的分析,总结现有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一整套教学实施方案,并提出了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任务驱动;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51-02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其概念、原则、原理十分复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而工程性的内容,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却由于规模的庞大与复杂性,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把握。
那么,如何上好这门课,就是摆在广大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1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软件工程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言堂,课程中片面地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因而很难进一步掌握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也不能够灵活使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这不仅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也延长了人才培养的过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就应当转变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思想,全面考虑软件工程教育的功能构成,加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比重,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2现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各大院校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中探讨了很多方法和思路。其中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声音。
案例教学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以一个具体案例为背景,运用讲述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下理解、体会问题的识别、分析、解决的过程,从而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为了配合课堂的案例教学,教师往往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同时进行独立项目的分析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一种自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案例教学方法已被广为使用,并且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授课模式,但国内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仍处在一种探索和发展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教师的思路为主,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无法让学生独立面临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往往忽视以该案例为背景对知识点进行分析的同时衔接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而学生也仍然处在被动知识接受的状态下。缺少学生的自主思考,很难体会到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过程,既而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出现不知如何开展项目、推进项目的状况。
2新型教学模式的推出
教学过程中遵循案例教学的思路应该是一个基础,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变教师主导为学生思考在前,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和创新空间,由教师来解答学生思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样边做边学,学生对于学习的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于知识的应用场合就非常明确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们称其为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3任务驱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 (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任务驱动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特定的软件设计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并掌握软件开发与管理的一些基本技能、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一种边做边学的教学方法。
4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现行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需要应用符合任务驱动特点的自编教材和相关计算机辅助资源。其实施过程需要根据不同的认知层面进行阶段上的划分,大体上可分为总体部署和实施细节两个层面。
总体部署主要是对整个软件工程授课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为了能够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到我们设想的“学习情景”中去,建立起学习的思路,理解教师布置任务,就必须在开课之初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这个作为后续的课程重要线索的内容就是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目前,我们根据软件工程建模方法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结构化设计方法的讲述选取瀑布模型,而面向对象方法的讲述则以RUP (Rational统一过程模型) 为线索。后续阶段我们称为任务分解阶段,学生运用已有的过程模型的知识提前思考要进行的工作,然后理解教师每阶段分配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找出其中新的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