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pdf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精品4篇)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
参考优秀的《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心理学
与生活》的读后感(精品4篇)】,供你选择借鉴。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1
一提到
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
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
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先心理学也能够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
学生理解和理解。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我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
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对于感情,每
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
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
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学
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
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
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
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
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
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
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
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
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
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
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
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
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
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问过
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
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
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
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
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
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
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
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
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
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
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
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
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
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
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
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
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
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
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
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的读后感篇2
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我到
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了,也对自我
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最终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
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