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复习资料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遥感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遥感的基本概念
(1)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技术。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 狭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不同于遥测和遥控。
遥感系统包括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2)信息的获取(通过传/遥感器、遥感平台)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4)信息的处理
(5)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构成(遥感系统)
◇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
◇信息的采集与获取、
◇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
◇信息的处理和加工、
◇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之间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之间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之间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4)按是否成像分类: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遥感的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 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2)时效性 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4)经济性 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局限性 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电磁波谱概念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构成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区段的界线是渐变的,一般按产生电磁波的方法或测量电磁波的方法来划分。
可见光电磁波谱划分(表)
可
见
光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0.38 - 0.76μm 0.62 - 0.76 μm
0.59 - 0.62 μm
0.56 - 0.59 μm
0.50 - 0.56 μm
0.47 - 0.50 μm
0.43 - 0.47 μm
0.38 - 0.43 μm
绝对黑体概念(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黑体)
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辐射亮度L?辐射源在某一方向的单位投影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单位W/(sr*m2)。?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能量:从目标物体中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的能量
吸收作用: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有选择性吸收,形成太阳辐射的大气吸收带。大气物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重要原因
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的物理现象。
大气反射: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若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会出现反射现象。主要发生在云层顶
大气吸收电磁辐射的主要物质是:水、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大气散射的(类型、发生条件、散射特点、典型自然现象) P29
(1)瑞利散射
发生条件: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即d λ,一般认为(d λ/10)
散射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当向四面八方的散射光线较弱时,原传播方向上的透过率便越强。当太阳辐射垂直穿过大气层时,可见光波段损失的能量可达10%。
典型自然现象:
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无云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