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地处大江大河流域;本土性;悠久性;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影响
评价
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统治;确立和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和保障疆域;增强各地的文化认同;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②消极方面: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又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③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①对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三、中国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上: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
②形成森严的尊卑等级结构秩序(分封制为例);
③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④国家结构比较松散(主要通过部族、方国联盟和分封管理),地方权力较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
⑤尚未出现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
经济上: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生产工具,少量使用青铜,处于石器锄耕的劳作阶段);
②集体生产耕作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当时的生产经营处于千耦其耘);
③青铜时代(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文化上:
①出现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②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礼乐等级文化盛行;
③出现和存在天命观为主;(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
④出现敬德、重民和保民的观念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春秋战国的社会演变:
(理顺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转向土地私有制确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演变)
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
↓
农民开辟更多“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
↓
井田制始瓦解(公田被普遍抛荒;私田逐渐转化为私有土地,数量增多)
↓
各诸侯国为增加财政收入,刺激经济发展,实现富国(诸侯国以前主要从公田收税增加财政)
↓
春秋税制改革(公田私田一律收税)——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现;
↓ 主观上促进诸侯国富国强兵
诸侯(奴隶主贵族)(收私田赋税)——卿大夫(分化出的新兴地主阶级)(私田所有者)不愿交税
↓
诸侯国君和卿大夫两者产生争斗(本质:分封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夺权)
↓
战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化政权(郡县制和任官);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反映出的历史原理和本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二、战国的变法运动
1.原因: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和士阶层崛起;
客观形势:兼并战争日趋剧烈,诸侯国面临生存压力
2.目的:富国强兵。
3.成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官僚制)国家在各国建立
4.代表: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开始重农抑商)
奖励军功; (军功爵——军事上社会转型)
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增加国家赋役)
“废井田,开阡陌”; (土地私有制——经济上社会转型)
实行什伍连坐;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中央垂辖管理(中央集权)——政治上社会转型)
③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长、广、彻底)
④影响:潮流: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转型: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推动了社会转型);
富强: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奠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
1.根本上: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引起意识形态的反应(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2.经济和阶级: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历史理解:社会经济变动、政治变动促进思想文化的活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
3.教育上: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