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读书笔记.docx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读书笔记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儒林外史》宛如一座独特的奇峰,以其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洞察,屹立于古典小说之林。当我们翻开第二十回,就如同踏入了那个光怪陆离、令人唏嘘的儒林世界,一场别样的人间悲喜剧正徐徐上演。
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情节看似平淡,却处处暗藏玄机,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与社会的病灶。匡超人,这个在之前章节中还带着几分质朴的农家子弟,在这一回里却发生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转变。他来到长安,仿佛被这繁华都市的“名利场”迷了心智。为了功名利禄,他不惜抛弃糟糠之妻,对自己的恩人潘三落井下石,甚至恬不知耻地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的“能耐”。他的每一个言行,都散发着虚伪与贪婪的气息,曾经的纯真善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牛布衣,这位落魄的文人,一生追求着心中的诗与远方,却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他客居芜湖,穷困潦倒,最终在孤独与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牛布衣的死,是无声的呐喊,是对那个时代文人悲惨命运的沉痛控诉。他的一生,没有匡超人的“风光无限”,却有着文人的坚守与执着,然而这种坚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这一回中,作者吴敬梓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其写作手法令人拍案叫绝。通过匡超人前后行为的巨大反差,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性在名利诱惑下的扭曲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能看到匡超人那副为了功名利禄而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也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空虚与迷茫。而对于牛布衣,作者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他的穷困处境与落寞心境,让读者不禁为他的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例如,描写牛布衣在病榻上的情景,“那牛布衣虽是布衣,到是个才子。因他好酒,常在这芜湖关前酒楼上,吃了就睡,每日也可念几十首诗。近来得了病,整日里只是咳嗽,那一日,咳嗽得紧了,吐出几口血来”,寥寥数语,一个穷困潦倒却仍怀揣着对诗歌热爱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一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匡超人原本是个可塑之才,却在科举的“大染缸”中变得面目全非,他的转变揭示了科举制度如何将一个个善良淳朴的人,变成了追逐名利的机器。而牛布衣的悲剧,则展现了在科举制度下,那些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文人的悲惨结局。他们在社会的边缘苦苦挣扎,无人问津,最终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合上书本,第二十回的情节依旧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匡超人的堕落让我们警醒,名利的诱惑是如此可怕,它能轻易地吞噬一个人的灵魂。牛布衣的遭遇则让我们感叹,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坚守自我是多么艰难。这一回,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儒林的种种丑态,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它不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次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反思。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一回中,看到那个时代的影子,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关于价值的启示。在《儒林外史》这个独特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开启了一段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度探寻之旅,而这第二十回,无疑是这段旅程中令人难忘的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