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及风险防范
姓 名:王璐
学 院:嘉庚学院
系: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 级:2004级
学 号:指导教师(校内): 刘凌 职称:讲师
指导教师(校外): 职称:
2007年 10月 25日
1、请学生填写以下部分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可行性)(可以另加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E.肖为代表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出现后,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了众多发展国家所推崇的发展该国经济的手段。纵观发达国家的金融改革历程,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顺应历史潮流的。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WTO的加入,利率市场化必将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金融创新的必由之路。利率市场化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和价值取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加入WTO五周年座谈会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国基准利率”将于2007年元旦开始发布,以促进中国金融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此外还将进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对于国有银行来说,这无疑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一步确立了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赋予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能够从自身的经营目标和需要确定利率水平。从而可以有利的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其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另一方面,利率的变动的频繁以及预测有效性的困难,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加重,为其经营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拟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提出若干建议。
本文立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阐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策略。
利率市场化改革充满各种风险,对我国而言,银行风险是这一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因此,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控制,就显得尤其必须和重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比较深入有用的解释,并从解决当前问题入手,系统地提出风险防范若干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国外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歧:
1973年,麦金农和肖提出“解除利率管制,消除利率上限”的金融深化论,成为启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自由化浪潮的理论支持。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进行改革的国家的结果并不理想,该理论先后遭到新结构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和新制度主义者等多方面的批评。
1994年,斯蒂格利茨等人在“金融约束论”中指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通过对存贷利率的控制可以在金融部门设立租金,有利于这些国家银行体系的稳定,因而不主张发展中国家立即完全放开利率。
随后,Williamson和Mahar(1998)以34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资本流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金融约束”政策并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1998年,麦金农对其原有理论进行修改和完善,提出“金融控制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由中央银行承担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解除利率管制后,银行极易因过度追逐风险贷款而倒闭,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在加强对银行监管的基础上,逐渐地、有序地放开利率管制。
此后,Williamson和Mahar及Arten (Williamson和Mahar,1998;Arten等,2002)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应在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的条件下,采取各项自由化的改革措施。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观点可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强调利率主要由资金供应决定,以及利率在实现公平、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当市场上资金供小于求,利率就会上扬;当供小于求,利率就会下调。市场调节的成分越高,表明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越强。(金家宝,1993年)
第二类是强调利率是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决定。从方法论出发去研究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一个利率自由化的过程,它指中央银行对于金融机构存款及放款利率缓和或者消除管制状态,由个别金融机构结合资金供应状况,自由决定利率。(陈志弘,1993)还有是以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间接金融管理手段取代依靠行政力量确立利率的方式,利率市场化不是利率完全或全部由市场决定,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