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卷.docx
PAGE
PAGE1
202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
答案:B
2.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徐特立C.杨贤江D.蔡元培
答案:D
3.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D
4.小学教育要抓住儿童关键期,这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5.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A.实践模式B.过程模式C.环境模式D.目标模式
答案:D
6.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融合课程
答案:C
7.通过儿童的日记、作文、绘画、各种作业等的分析以了解儿童的研究方法是()
A.作品分析法B.文献分析法C.行为分析法D.调查分析法
答案:A
8.人们常说“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互补性C.顺序性D.差异性
答案:D
9.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
答案:B
10.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挫折现象B.回退现象C.抑制现象D.高原现象
答案:D
1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B.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C.发展学生的能力D.提高学生的成绩
答案:A
12.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原型启发
答案:D
13.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B.安置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答案:B
14.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习作业法B.实践探究法C.实物演示法D.实验教学法
答案:A
15.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伦理本位C.科学本位D.个人本位
答案:A
16.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其理论依据。这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A
17.在下列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中,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
A.强化法B.暂时隔离法C.系统脱敏法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D
18.我国小学低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A.活动型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校本课程
答案:A
19.教《新型玻璃》时,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B.参观法C.演示法D.实习法
答案:B
20.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评价方法是()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配置性评价D.甄别性评价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2.简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答案: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23.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答案: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需注意:针对性,评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避免千篇一律;全面性,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发展性,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潜力;鼓励性,以激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客观性,评语要客观公正,避免主观偏见;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