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矿井顶板水害防治进展要点讲解.ppt

发布:2016-05-18约6.31千字共1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矿井顶板水害防治理论与技术新进展 主要内容 顶板水防治传统理论及应用 顶板水防治现代理论及应用 大采深大跨度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 现代物探技术顶板水防治中应用 一、顶板水防治传统理论及应用 “上三带”传统理论简介 “上三带”理论 在采空区,从开采的煤层到地表,根据覆岩运动的强度,可以划分三个层带即:垮落带(冒落带)、裂隙带(破裂带)、弯曲带(沉降带)。 覆岩破坏移动分带示意图 “上三带”理论模型 导水裂缝带: 裂隙带和冒落带都没有隔水能力,两者之和称为导水裂缝带 导水裂缝带=冒落带+破裂带 顶板突水机理: 导水裂缝带发育的高度穿过或者抵达顶板含水层,则顶板水就会涌入或者溃入到采场。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第18号) 非急倾斜厚煤层分层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上三带”理论应用现状 顶板突水机理的研究一直采用“上三带”理论,忽视了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力学理论基础,即该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采浅部煤层时,以弹性力学为假设条件提出的,因此在大采深大跨度条件下,“上三带”理论需要丰富和发展。 “上三带”理论提出背景及适用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初刘天泉院士提出。 当时开采条件为浅部开采,受到支护技术限制,采深不超过500 m。 浅部煤层开采覆岩运动具有“连贯性”特点,而深部煤层的开采则由“突变性”和“间断性”特点。 导水裂缝带高度研究现状 无论是浅部煤层的开采,还是深部煤层的开采,无论是分层开采,还是综放开采,一律采用《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的计算公式,忽视了《规程》中公式提出的背景和适用条件。 《规程》公式背景及适用条件 浅部煤层开采,即采深小于500 m。 分层开采,单层采厚1 m—3 m, 累计采厚不超过15 m。 只考虑采厚单因素的总结出的经验公式。 二、顶板水防治现代理论及应用 “上四带”现代理论简介 “上四带”理论 在采空区,从开采的煤层到地表,根据覆岩运动的强度,可以划分四个层带即:垮落带(冒落带)、裂隙带(破裂带)、离层带、弯曲带(沉降带)。 “上四带”理论模型 “上四带”理论适用性 具有普遍意义,深部煤层开采更明显 覆岩岩性组合具有明显的“上硬下软”的特点 井田开采面积大 解释大型顶板突水现象 根据“上四带”理论导水裂缝带高度研究进展: 施龙青根据“上四带”理论模型,在研究了大采深大跨度工作面导水裂缝带影响因素基础上,给出考虑多因素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三、大采深大跨度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 1、矿井开采特点 目前我国多数矿井开采现状是采深大于500 m,工作面跨度大于120 m,采用综采或综放开采工艺,因此具有采深大、采厚大、工作面跨度(斜长)大的特点.显然,采用规程中的公式计算这种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是不合理的.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影响导水裂隙带发育的主要因素不仅有开采厚度,而且还有采深、工作面开采跨度、岩石的力学性质及岩层组合结构等. 2 导水裂缝带高度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开采厚度 根据矿山压力控制理论,工作面的采空区是处于无支护条件下,当工作面推进到一定距离后,便产生初次来压,出现第一次明显的压力重新分布,即采空区周边,特别是顶板出现了明显的塑性区。 当工作面推进到与工作面跨度距离接近时,便产生第一次的周期性来压,出现第二次明显的压力重新分布,此时塑性区范围不仅出现显著膨胀扩容现象,而且还出现了明显的破碎区,导致顶板岩层冒落,并随着周期性矿山压力的出现,在采厚不变的前提下,冒落带的高度相对稳在一定数值范围内。 开采厚度越大,顶板塑性区的范围也越大,同时提供给冒落岩层的空间也越大,因此造成冒落带的高度也越大。 因此,开采厚度是冒落带高度的决定因素。 (2)开采深度 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及岩石力学理论,地应力是随着地层的深度增加而增加。煤层开采后,顶板上覆岩层运动导致导水裂隙带的形成,覆岩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直接影响着导水裂隙带的高度,而促使覆岩运动的力源为矿山压力。 根据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矿山压力的大小和采深成正比。煤层的开采深度越深,矿山压力越大,覆岩运动规模越大,导水裂隙带越发育。 因此,采深是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控制因素。 (3)工作面跨度(斜长) 根据材料力学理论,两端固定的岩梁弯曲度和岩梁的跨度成正比。煤层开采工作面的跨度越大,顶板岩梁向下弯曲的幅度越大,岩梁断裂几率越高,则裂隙带发育的高度越大。 另外,相似材料模拟研究证明,采空区上方导水裂隙带的形态是“拱形”,即“裂隙拱”,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马鞍形”。“裂隙拱”的半径和工作面跨度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