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致病性禽流感.ppt

发布:2020-02-24约2.39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一、概述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9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非致病性禽流感 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低致病性禽流感 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 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禽流感的历史;1997年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首次感染人,并致使18人感染,其中6人死亡。 1999年 香港首次从人类分离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2003年 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致使荷兰一名兽医死亡,80多人感染。 ;2004年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已使越南和泰国多人感染,10多人死亡。 2013年3月 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27例,其中死亡26例 。病例以老年人居多,男性多于女性。 2014年3月12日,澳门在活禽样本中检测到H7禽流感病毒。 ;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2.传染途径:病禽与健康禽直接接触和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禽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鸡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3.易感动物: 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鸵鸟、鸽、孔雀等多种禽类对禽流感均易感。最敏感的为鸡、火鸡,鸭、鹅及其他水禽多为隐性感染。水禽与旱禽同场混养可造成交叉感染,病毒很容易在大规模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传播。野生与养殖水禽可通过使用共同水体传播。除了感染禽类,禽流感还可以感???猪。;禽流感在人畜之间传播示意图;4.流行特点: 潜伏期:几小时到14天,与下列因素有关:毒力、剂量、感染途径。 由这些病毒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潜伏期,短的几小时到14d不等。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类的种别。  ;四、临床症状;②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大多数情况下,在感染后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神经症状、精神沉郁、采食和饮水量明显减少,产蛋量陡降。 ;病鸡头部肿胀,冠和肉髯发黑,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水肿,羽毛蓬松无光泽,体温升高; 下痢,粪便黄绿色并带多量的黏液或血液; 呼吸困难,歪头; 产蛋率急剧下降或几乎完全停止,蛋壳变薄、褪色、无壳蛋、畸形蛋增多;;在发病后的5d~7d内死亡率几乎达到100%。 少数病程较长或耐过未死的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包括转圈、前冲、后退、颈部扭歪或后仰望天等。 ;肉髯发绀;鸡脚鳞片下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精神沉郁,羽毛蓬乱;;;;;;五、病理变化;腹腔有卡他性到蛋白性炎症和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有炎性分泌物,水肿。卵巢衰退,开始表现为大滤泡出血。 ;②HPAI;内脏器官浆膜和黏膜表面出血。 软组织出现坏死灶。 心外膜、胸肌、腺胃和肌胃黏膜出血明显。;;;;;;;六、诊断;2. 实验室诊断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病毒—HA检测—HI检测— 病毒毒力测定 ;1.病毒分离与培养 2.血清学诊断 ①琼脂扩散(AGP)试验 ②血凝抑制(HI)试验 ③神经氨酸酶抑制(NI)试验 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⑤病毒中和试验(SN) ⑥免疫荧光技术(IF);3 .分子生物学技术   ①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②核酸探针技术 ③补体结合反应(CF) ④放射免疫测定(RIA)   ;鉴别诊断;七、防 制 一、预 防: 1. 端正态度,不要“谈虎色变” 2.实行严格的 生物安全 措施,加强饲养管理 3.注意预防能引起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原(如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等)的感染。 4.免疫禽流感灭活疫苗。 ;规模养殖场可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对散养家禽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对新补栏的家禽要及时补免。 1. 推荐免疫程序 对蛋鸡、种鸡、蛋鸭、种鸭、蛋鹅、种鹅以及生长期超过70天的肉鸡实行两次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 。对生长期少于70天的肉禽进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