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对策分析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经济
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文/罗振洲 李建国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探讨了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结构性失业的形成机制,认为地方政府唯GDP至上错误的政绩观、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管理方式与管理能力不足是引发结构性失业的深层次原因。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从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 过剩产能;结构性失业;形成机制;对策;河北省
【作者简介】罗振洲,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李建国,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旧的经济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化解落后产能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产业升级,改善了环境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河北省经济结构一直偏重,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2013年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有6个在河北。随着国家对污染企业治理力度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已经成为河北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淘汰、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解决大量产业工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更好更快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河北的绿色崛起,已成为全省人民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如何建立新的利益共享机制,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高度开展深层次合作,也需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解决好大批产业工人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促进三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二、造成河北省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失业人员大幅增加的深层次机制原因分析
造成河北省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导致的再就业人员大幅增加的机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地方政府唯GDP至上的政绩观
地方政府长期以来追求GDP政绩,在化解过剩产能(主要是规模较小、污染较重的类型) 的同时,却又对一些落后产能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出台优惠政策进行扶持。
淘汰落后产能,会在短时期内降低经济增速,就业岗位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也会减少。河北某县相关负责人就表示,砍掉钢铁、煤炭等行业过剩产能,GDP和财政收入减少,建设无法保障,就业也成了问题①。
(二) 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可厚非,但一些企业冲破层层“政策壁垒”,批地、上设备、上规模,摊子越铺越大,国家限制落后的小型设备,他就上马大型设备,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用工规模也越来越大,违规排放的污染物也越来越多。国家加强对过剩产能的调控和监管,这些企业必然直接受到冲击,导致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企业也陷入困境,“包袱”最终都要由政府和社会“买单”。以唐山市某公司为例②,该公司炼钢厂1997年成立,占用所在村庄耕地400余亩,该村的购粮款和冬季取暖费由炼钢厂支付,附近村庄约有40%的劳动力在炼钢厂工作。2009年,该公司向所在村村民集资7800万元扩建,至今尚有近一半没有偿还,2010 年以来的职工社保也拖欠未缴。2013年末,该公司450立方米高炉在河北省化解过剩产能的“周日行动”中被炸毁,企业关闭,如何安置大批的失业农民工,土地如何再利用,如何处置企业遗留的债务等问题,摆在了当地政府面前。
(三) 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
北京依托中央驻地优势,行政级别远超一般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能够有效聚集京津冀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经济职能。城市资源配置能力以及追求地区生产总值的本位主义已成为造成目前京津冀发展巨大差异以及各种问题的“看得见的手”。2013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高达14986.5亿元,远高于河北的10038.9亿元和天津的6905.03亿元;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76.9%,远高于天津的48.1%和河北的35.5%。北京追求优质的第三产业资源,天津争取优质的第二产业资源,河北只能捡北京、天津不要的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等“三高”企业扎堆河北。要化解河北淘汰落后产能所带来的就业问题,必须从深层次机理入手,这也是破解华北区域污染困局的一把“钥匙”。
(四) 政府管理能力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