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教案mod.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 师 教 案
(20 — 2011学年第学期)
课 程 名 称:微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
授 课 学 时:80
授 课 班 级:
任 课 教 师:
教 师 职 称:
教师所在学院: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课程名称 微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 授课专业班级 年级 200级 课程编号 修课人数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 ( √ ) ; 专业基础课 ( ) ; 专业课 ( ) 选修课 专 选 课 ( ) ; 公选课 ( ) 授课方式 理论课 ( √ ) ;实践课 ( ) 考核方式 考 试 ( √ )
考 查 ( )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是否采用双语 否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64学时, 实践课1学时 名称 作者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教材 李广军等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
张晨曦等
潘松,潘明编
张昆藏等译
杜春雷编著
任哲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科学出版社,2007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授课时间 第一章 概述
授课学时:4
教学内容及要求1 课程介绍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及本课程在系列课程中的地位
有效学习方法
推荐参考书
教学进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机基础知识
系统的。
存储器层次结构。
不同的CPU设计策略:CISC和RISC结构。
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测。
嵌入式系统概念。
☆ 要 求 ☆
1 重点掌握内容
现代计算机系统的。 理解内容
计算机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3 了解内容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多核处理器的并行结构。
嵌入式系统。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难 点 ☆
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织、计算机实现以及计算机层次结构的关系。
三、1、
思考:2、3、
四、 本章参考资料
五、 教学后记
第二章
授课学时:10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1 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特点。
现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的改进:指令集的改进、存储器组织结构的改进、输入/输出的改进。
2 计算机的组成原理
总线与接口技术。
CPU的结构。
存储器组织结构。
输入/输出的组织结构。
3 计算机互连结构
总线要素及组织结构。
总线仲裁方式、总线带宽和时序。
串行总线。
4 计算机工作原理与基本工作流程
☆ 要 求 ☆
1 重点掌握内容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特点。
CPU的基本结构及组成。
存储器的分层体系及组织结构。
输入/输出控制方式及接口组成。
总线组织形式及带宽、仲裁、时序的概念。
串行总线的特点。
2 理解内容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
3 了解内容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7 、13~15、20~23、28~31
思考:1~6、8~12、16~18、25~27
四、 本章参考资料
五、 教学后记
第三章
授课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从逻辑设计和硬件电路的角度,研究微处理器的体系结构、指令系统及其特性。
探讨微处理器系统的硬件、软件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 要 求 ☆
1 重点掌握内容
计算机指令系统要素。
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
2 理解内容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随机逻辑结构及操作。
微码体系结构。
流水线体系结构。
3 了解内容
超标量体系结构及操作。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
。
三、
思考:3~6、8、10、12、15、16
四、 本章参考资料
五、 教学后记第四章
授课学时:10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容 ☆
接口基础:地址映射、地址译码、总线隔离
存储器接口技术
并行接口技术(无条件控制、查询控制、中断控制)
串口接口技术
模数/数模接口技术
定时/计数接口技术
☆ 要 求 ☆
1 重点掌握内容
地址映射技术
地址译码设计方法
存储器模块结构及设计
程序控制方式下并行接口技术及接口电路设计方法
2 理解内容
中断接口电路设计
串行接口设计
定时/计数接口设计÷
模数/数模接口技术
3 了解内容
DMA控制器接口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接口的概念,地址空间概念,接口电路中译码电路的设计
主存储器扩展设计
并行接口设计
☆ 难 点 ☆
地址分配、地址空间及地址译码
带握手信号的接口结构及工作流程
中断接口的软硬件实现
模数接口技术
三、1、2、4、7、8、10、13、18、19、22、23、28、31、39、41
思考:3、9、 11(较难)、 14、16、21、25、26、27、29、 32 (较难)、33 (较难)、 34、35、37
四、 本章参考资料
教材第4章、相关参考书。
五、 教学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