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pdf
最新: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
《消化性溃疡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联合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的专家共同编写,旨在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
务人员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治。
病因与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
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这种失平衡可能是由于侵袭因素增强,亦
可能是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或两者兼有。侵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Hp
Hp凭借其螺旋状菌体、鞭毛(运动)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抵
御胃酸)等毒力因子作用,在胃型上皮(胃黏膜上皮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
肠黏膜上皮)定植,诱发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削弱局部黏膜防御功能;
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胃泌素释放,后者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
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方面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和溃疡形
成。
(二)NSAIDs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可诱发消化性溃疡,影响溃疡愈合,并
增加溃疡复发率和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四)其他药物
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和胃肠出血的风险。长期服用5-羟色胺再摄
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双膦酸盐、西
罗莫司等)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五)吸烟
吸烟可增加溃疡发生风险,影响溃疡愈合,促进溃疡复发和增加溃疡并发
症发生率。
(六)应激和心理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已是共识,但在慢性溃疡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
议。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七)刺激性饮食
浓茶、咖啡和某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但
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长期饮用会增加溃疡发生风险。持续酗酒可能增加十二
指肠溃疡的患病率。
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
胃镜及活检组织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
1.临床表现:本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时也表现为上腹部不适
或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也有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为首发表现。
(1)腹痛: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但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功能性
消化不良或胃癌患者也可有类似疼痛,且溃疡愈合的部分患者仍可有上腹
部疼痛。典型的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或餐前发生,进食或服用
抗酸剂后可缓解,可发生夜间疼痛;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1h内出现,1~
2h后逐渐缓解。
(2)以并发症表现为首发症状: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表现为贫血、
呕血或黑便,近一半患者可在无任何预警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血,多见于
服用NSAIDs导致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2.既往史:患者初次就诊时需询问其既往胃病和治疗史、Hp感染史、
胃十二指肠手术史、消化道出血史、消化道穿孔病史及幽门梗阻史。
3.药物应用史:需要重点询问患者NSAIDs(包括阿司匹林)、糖皮质激
素、华法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利伐沙班等药的使用史。
4.吸烟史:吸烟者更容易发生溃疡且更难愈合,更易复发。吸烟对胃十
二指肠黏膜保护机制产生不利影响,且可能使十二指肠内容物回流到胃中。
5.应激和心理因素:如休克、创伤、手术、全身严重感染等。
6.体征:消化性溃疡缺乏特异性体征。
7.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内镜下消化性溃疡可分
为3个病期〔(1)活动期:(2)愈合期:(3)瘢痕期:〕,其中每一病
期又可分为2个阶段:
8.病理组织学检查:
9.其他辅助检查:
(1)Hp检测:临床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为呼气试验,尿素呼气试验
包括:13C尿素呼气试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有一定放射性,不适
合准备妊娠、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女性及儿童。13C呼气试验几乎没有放
射性,适合于任何人群。
(2)CT检查: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CT检查可发现穿孔周围组织
炎症、包块、积液,且对游离气体的显示优于立位腹部平片;CT检查对
幽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意义;口服造影剂后,CT可显示出胃壁中断、穿
孔周围组织渗出、增厚等改变。
(3)粪便隐血及血常规检查:以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主诉的患者,需要
行粪便隐血及血常规检查,以评估是否有活动性消化道出血,以及是否需
要转诊。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需与功能性消化不
良、胆石症、肝脏疾病、胰腺疾病及胃癌等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良、恶性疾
病鉴别;胃溃疡需与胃恶性溃疡鉴别。
(三)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