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范例(3).docx
PAGE
1-
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范例(3)
一、制度总则
(1)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提高药品使用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所称近效期药品,是指有效期在六个月以内的药品。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对近效期药品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其合理使用、安全储存和及时淘汰。
(3)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近效期药品的管理工作。该部门或专人应具备药品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负责制定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各项管理工作,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药品管理流程
(1)药品采购环节,医疗机构应优先采购质量稳定、口碑良好的药品,并确保所购药品符合国家药品标准。采购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药品的生产厂家、批号、规格、数量、有效期等信息,并建立采购台账。
(2)药品验收环节,验收部门应严格按照采购合同、药品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药品的外观、包装、标签、批号、有效期等,确保药品符合质量要求。验收完成后,验收部门应将验收结果填写在验收记录中,并及时将药品信息录入医院信息系统。
(3)药品储存环节,医疗机构应设立专用仓库,按照药品性质、规格、批号等进行分类储存。仓库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确保药品质量。药品入库、出库、移库等操作均应做好记录,便于追溯。对于近效期药品,应设立专门区域进行标识,并定期进行盘点,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监督与责任
(1)医疗机构应成立药品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对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该小组由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监督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2)监督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药品采购、验收、储存、使用、销毁等环节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过期、变质、滥用等情况。例如,某医疗机构在2019年全年共开展药品检查20次,发现近效期药品问题4起,涉及药品金额达10万元,均已及时处理。
(3)对违反近效期药品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医疗机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具体责任如下:采购部门因采购不合格药品导致医院损失的,将承担相应比例的经济责任;验收部门因验收不严导致药品质量问题的,将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使用部门因违规使用近效期药品导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将承担医疗责任。同时,医疗机构将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人进行内部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停职检查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