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学第9讲.ppt

发布:2017-02-12约8.45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产要素 需求状况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波特菱形: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要素 企业战略、 结构和竞争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政府 机遇 另外,机遇和政府 也是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 重要影响的变量。 生产要素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 basic factors)和高等要素(advanced factors)两类。 基本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 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   对于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而言,后者更为重要。在特定条件下,一国某些基本要素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刺激创新,使企业在可见的瓶颈、明显的威胁面前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地位而奋发努力,最终使国家在高等要素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创造出动态竞争优势。但这种转化需要条件:一是要素劣势刺激创新要有一定限度,不可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否则会被淘汰;二是企业必须从环境中接受到正确信息;三是企业要面对相对有利的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及相关产业。 需求因素   一般企业的投资、生产和市场营销首先是从本国需求来考虑的,企业对本国需求出发建立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企业进行国际竞争,是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所谓有利于国际竞争的需求,取决于本国需求与别国需求的比较:   一是需求特征的比较,这包括:①本国需求是否比别国需求更具有全球性;②本国需求是否具有超前性,具有超前性需求会使为之服务的企业能相应走在其他同行企业领导者的地位;③本国需求是否最挑剔,往往最挑剔的购买者会迫使当地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二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拉动方式的比较,当地需求规模大的某一产品有利提高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在需求拉动方式中,消费偏好是很重要的,一国国民的普遍特殊消费偏好容易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三是需求国际化的比较,一国的需求方式会随着本国人员在国际上的流动而传播到国外,反过来本国人员在异国接受的消费习惯也会被带回国并传播开来。因此,只要一国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其产品就越容易适应国际竞争。 相关和支持产业   对一国某一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另一因素是该国中该行业的上游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水平之所以对某一行业的竞争优势有重要影响,其原因有: 有可能发挥群体优势; 可能产生对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 可能构成有利的外在经济和信息环境。 显然,是否具有发达而完善的相关产业,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主导产业在地域范围上的邻近,将使得企业互相之间频繁而迅速地传递产品信息、交流创新思路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升级,形成良性互动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    波特在研究中发现一种普遍现象,即一国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成功产业一般是由很多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产业群。德国的纺织服装就是这样一个产业群。它包括高质量的棉花业、合成纤维业,纺织机针制造业和一系列纺织机械制造业。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状态   良好的企业管理体制的选择,不仅与企业的内部条件和所处产业的性质有关,而且取决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各种竞争优势能否被恰当匹配在企业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对人才流向、企业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的影响都决定了该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   波特强调,强大的本地本国竞争对手是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并得以长久保持的最强有力的刺激。正是因为国内竞争对手的存在,会直接削弱企业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所可能享有的一些优势,从而促使企业努力去苦练内功,争取更为持久更为独特的优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国内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向外部扩张,力求达到国际水平,占领国际市场。   除了上述4个基本因素外,波特认为,一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政府所起的作用对国家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也具有辅助作用。他主张政府应当在经济发展中起催化和激发企业创造能力的作用。政府政策和行为成功的要旨在于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 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增强国家竞争中起着个别企业做不到的作用,能为企业创造有利环境。政府政策在间接影响宏观经济格局时不应限制市场直接配置资源的作用,应鼓励企业间竞争,而不是去障碍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经济生机和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 为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政府应当: 关注特殊要素创造,加强教育、科研文化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避免干预要素和货币市场.由市场引导资源流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