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复习资料(必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科复习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1、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280天,即40周)
围产期(孕28周至生后1周)
生理特点:依赖母体进行生长发育。是致畸敏感期(胎儿早
期3~8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28天之前,即出生至生后28天)
生理特点:① 要适应环境改变;② 各种功能不成熟。
重点在于生后第一周内,死亡率占新生儿死亡数的70%。
3、婴儿期(自出生至一周岁之前,包括新生儿期)
生理特点:① 生长发育迅速,是第一个高峰;② 营养要求较高;③ 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④ 开始自己行走,完成抬头,坐,站,走这几个姿势。
4、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
生理特点:① 体格生长相对减缓;② 智能发育迅速;③活动范围渐广;④ 认知危险能力尚不足;⑤ 免疫力仍低下。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
生理特点:① 体格稳步增长;② 智能发育更完善,更迅速;③ 免疫功能改善,6岁为免疫系统发展的高峰期。
6、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
生理特点:① 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发育接近成人;② 学习的负荷明显增加。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
(男13~20岁,女11~18岁,个体相差2~4岁)
生理特点:① 生殖系统迅速发展渐成熟;② 个体生长再次加快,第二个高峰;③ 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稳定。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的成熟。包括情感心里的发育成熟。
生长发育规律:①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的过程;
②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③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④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有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
体重的增长:
关键年龄实际体重 (kg)体重增加 (kg)与出生是比较(倍)出生33月 6±3/(0~3月)112月9±3/(3~12月) 2 24月12±3/(1~2岁)32岁至青春前期 2kg/年 体重增长的规律:① 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于稳定。
② 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重增长。
③ 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体重公式:1~6个月:出生+0.7×月龄kg
7~12个月:6+月龄×0.25 kg
2岁~青春期前:年龄×2+8 kg
新生儿:3 kg±0.5
另:生后3~12月体重(kg)=(月龄+10)/2
生后1~12岁体重(kg)=年龄(岁)×2+10
2、身材的增长:
3岁 卧位测——身长; ≥3岁 立位测——身高。
身高的增长:
关键年龄 实际长度生长增加出生50 cm3月61~62 cm11~12 cm /(0~3月)12月75 cm 12~13 cm /(3~12月) 24月85 cm 10 cm / (1~2岁)2岁至青春前期 5~7 cm /年 身高增长规律:① 与体重增加规律平行;② 身长生长为非匀速增长过程。 身高公式:2岁-12岁身高估计公式: 年龄× 7cm+77cm
3、坐高(顶臀长):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
3岁 卧位量——顶臀长; ≥3岁 坐位量——坐高。
4、头围的增长:
年龄实际头围增加出生34 cm3月4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