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2010.1—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6-14约2.48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血液内分泌科 2010 - 1 - 6 参加人员: 韩丽琴 樊兴宇 刘文静 胡云云 张史君 杨 静 吴春燕 王 琪 李沁真 指导老师: 古瑞玲 病例介绍 患者,蔚辉,女,22岁,主因月经淋漓不断20余天,头晕乏力10天于2009年12月13日入院。 患者于20余天前月经来潮一直淋漓不断,伴有血块,无腹痛症状。10天前开始出现头晕,乏力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口服“宫血宁”等药物对症治疗,1天前月经停止,但头痛,乏力症状渐加重。平素月经周期短(20~24天),经期长(7~10天)。经量多。 查血常规: 白细胞 4.7×109/L 红细胞 2.18×109/L 血红蛋白 50g/L 血小板计数 235×109/L 治疗计划: 输血纠正贫血 加强营养及口服药物纠正贫血 对症治疗,吸氧,休息等护理措施 病例介绍 缺铁性贫血:IDA 使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储存铁耗尽 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缺铁性贫血 概 念 铁缺乏的三阶段 铁的分布 功能状态铁(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转铁蛋白、 乳铁蛋白及酶和辅因子结合的铁) 贮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转铁蛋白及细胞内某 些酶类中) 铁的来源和吸收 正常人体每天用于造血的需铁量约为20-25mg,主要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和食物中的铁。正常成人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取约1-2mg铁。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是铁的主要吸收部位。 铁的转用和利用 吸收入血的亚铁(Fe 2+)被氧化成为高铁(Fe 3+)后,部分与血浆中的转铁蛋白结合成为转铁蛋白复合体,并将铁运送到骨髓和其他组织中,被幼红细胞和其他需铁的组织摄取。 铁的贮存及排泄 铁贮存在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和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正常男性贮存铁量约为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 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铁的排泄量不超过1mg主要通过胃肠粘膜脱落细胞、胆汁而经粪便排出,少数可从汗液、尿液排出。 正常人体每天用于造血的需铁量约为20-25mg 铁的来源: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和食物中的铁 成人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取约1-2mg铁 正常男性贮存铁量约为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 病因 (1)铁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IDA 妊娠 哺乳期 妇女 女性月 经过多 青少年 婴幼儿 长期食 物缺铁 ﹙2﹚铁吸收不良 IDA 胃大部切除术后 胃肠功能紊乱 服用制酸剂或 H2 受体拮抗剂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 消化性溃疡、肠息肉、肠道 癌肿、月经过多、痔疮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睡眠 性血红蛋白尿 IDA 血红蛋白的生成 原卟啉 血红素 珠蛋白 血红蛋白 + 铁 + 缺铁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铁 游离 卟啉 或 原 卟 啉 Zn 锌原 卟啉 + 红 细 胞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红细胞浆少、体积小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粘膜组织病变 外胚叶组织营养障碍 影响病人的神经精神、行为体力、免疫功能、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其智力 临 床 表 现: 原发病:疾病引起的相应的临床表现 贫血 一般表现:面色苍白、乏力、易倦 头晕、头痛、心悸、气促、耳鸣等 特殊表现 组织缺铁表现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1、儿童较为明显 2、少数病人可有异食癖 1、皮肤 2、毛发 3、指甲 4、粘膜的变化 3、约1/3病人可发生末梢 神经炎或神经痛 按血红蛋白的浓度分类 贫血严重度的划分标准 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外周血象:典型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体积较正常小,形态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 骨髓象: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体积偏小、染色质颗粒致密,胞浆少,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粒细胞和巨核细胞无明显变化。 铁代谢的生化检查:血清铁减少,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治 疗 要 点 病因治疗 根治缺铁性贫血的关键所在 补铁治疗 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对症治疗 吸氧 输浓缩红细胞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