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前种植现状的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docx
基于当前种植现状的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
摘要:玉米和大豆都是当前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大豆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国内目前大豆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满足玉米与大豆的市场需求及粮食储备需求,就要采取间作的模式来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玉米与大豆的产量与品质。间作种植模式可以实现农作物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农田复种指数,全面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大豆间作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种植两种作物可以实现作物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获得更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水平,种植人员要充分了解玉米与大豆的生长习性,根据当地气候、降水及其他种植条件研究出适应性更强的栽培技术。
1玉米大豆间作的优势
采取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同时在同一地块种植两种作物,这种种植模式可以实现玉米、大豆在空间、时间上的优势互补,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玉米、大豆生长周期的差异除了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之外,还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玉米与大豆在生长周期、光照、土壤养分需求、生长习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种植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一差异。大豆的根系十分发达,其固氮作用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透气性及渗透性,更好地满足玉米对于氮元素的需求。玉米的茎秆可以给大豆的生长提供更多的有机质,提高土壤的保水性与生产力。植物的多样性可以对农作物的代谢方式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改善环境、土壤污染及药物残留问题。玉米植株的茎秆高大,叶片宽大,因此需要更多的光照需求。大豆是低茎作物,对于光照的需求则相对较少。玉米茎秆可以为大豆植株遮挡部分强光,可以同时促进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发育[1]。
2玉米和大豆的种植现状
玉米是新时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多个地区都有广泛的种植,玉米的产量会直接影响当前市场上的粮食供应需求。目前,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并不平衡,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缺口。我国对于玉米种植产业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在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配置,随着玉米种植技术的持续革新与农用机械设备的应用与推广,如今玉米的种植效率、效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种植人员要掌握科学的栽培技术方法,给玉米植株创造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大豆不仅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中富含丰富的植物蛋白,但是目前大豆的整体种植水平还相对较低,栽培技术、良种推广等因素都会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我国大豆产量仍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提高大豆的种植质量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大豆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所以种植人员要不断提高大豆栽培技术水平[2]。
3玉米大豆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3.1整地
在种植之前,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特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种植地块的选择、翻耕深度、操作水平及施肥种类、施肥量等因素,都会影响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且具有便利的排水、灌溉条件的地块,当上一茬农作物收获后,要立即进行翻耕,翻耕深度控制在20~25厘米,土壤解冻后要再次进行翻耕,此次的翻耕深度要控制在15~20厘米。翻耕完毕后,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用于晾晒土壤,利用太阳光杀死土壤中的病菌与虫卵。翻耕时要打碎大的土块,提高土壤的松软度,要注意不能破坏土壤结构。在翻耕整地的过程中,要同时施加底肥。目前常用的底肥种类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等,要根据土壤肥力确定各类肥料的施加比例,优先施加农家肥。
3.2选种
选种工作是决定玉米与大豆产量品质的关键要素。在选择农作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地势条件等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玉米和大豆的共生适应能力、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及农作物的产量、潜力等因素。要保证玉米与大豆之间能够互相提供养分,协调好两种作物的通风、光照情况,合理搭配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好种子后,播种前要对其进行处理。先对种子进行挑选,将发霉、破损、干瘪及携带病虫害的种子全部剔除,之后对种子进行晾晒,改善种子的活力与含水量,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在晾晒过程中,太阳光可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与害虫,提高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使用药物进行拌种,这是预防病虫害问题的有力手段。常用的拌种药物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种衣剂等。将药物按照要求稀释后与种子混合,之后对其进行晾干处理。目前,常用的杀虫剂主要有吡虫啉、噻嗪酮等,杀菌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3]。
3.3播种
播种方式会直接影响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当前常用的主要有带状复合种植、宽窄行种植等方式,种植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播种方式。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