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好班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盐碱地上的“好班长”
——记xx镇xx村支部书记xxx
xxx,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自1998年2月当选xx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xx村群众开拓拼搏,扎实苦干,将一个偏远、贫穷的荒碱涝洼村建成了民富、村美、风正的小康文明村。2015年,xx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00元,集体公共积累及固定资产达800多万元。张xx同志先后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县十佳科技能手、县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十大杰出农民、市文明市民,并当选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五届人大代表,2008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xx村先后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村、省级文明村镇。xx村党支部先后被授予市五好先进党支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黄河三角洲红旗党组织、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先让村民富起来”
上任伊始,张xx开始琢磨脱贫致富的“良策”,最终他发现,xx人穷的直接原因就是可耕地太少,村里6000多亩土地盐碱地,改造盐碱地张xx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四处讨借,2000亩盐碱地。当年,群众在新开发的台田上种植了棉花、花生、葡萄等作物,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75元,1995年三倍。张xx盐碱地于是,利津田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这是全市第一家村级股份制农业生产开发公司。短短一年,公司就为周边开发盐碱地4000亩,仅此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450万元,其中村集体资产占42%。
“要让村庄变个样”
xx人终于告别了贫困,张xx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昔日寸草不生的荒碱地变成了鱼棉仓。然而在张xx心里,还有一个任务始终压在他的心头,那就是急需改善的村容村貌。xx村里里外外都是土路,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土路制约着xx村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全村父老乡亲盼望多年的柏油路动工的那天,张xx作了战前动员:“咱村穷,没钱雇施工队,怎么办?自力更生!每年修一段,十年后把xx搬到交通要道上去!”在他的号召下,整个村子都行动起来,马车、牛车、三轮车、拖拉机齐上阵,村民们吃住在工地,外村人戏称他们是“大兵团”作战。修路的那些日子,张xx吃住在工地,日夜忙碌,有一次因过于疲惫,张xx晕倒在地,但他在输完液后,又回到工地参加劳动。从张xx上任那一年起,xx村每年都在修路,并且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修了高质量的路。村里总投资 100余万元,修建了6纵6横总长达4公里的街道和12公里的柏油路,使全村公路覆盖率达到了100%,成了全县第一个实现“户户通”的村,并实现了与罗金路和河口区对接。“要致富,先修路;要变化,先规划”。与修路同步进行的是村庄规划。张xx请来专家为村里搞了详细村庄规划图,实施“老村新改”工程。为保证实施,张xx找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对居住在改造区内且长期无力建房的户,经村两委协调后搬到规划区外居住,采取“房屋+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出让给有能力建房的户,其房屋补差由村两委协调两家解决。这样一来,达到村集体、新建户和搬迁户三方满意。但在改造过程中,也有反对者,其中就包括张xx的哥哥,全村的人都以为这次张xx束手无策,但是张xx在他哥哥家软磨硬泡,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最终感动了他哥哥,靠着这股子韧劲,房屋置换顺利开展。2004年以来,共兑换房间40间,面积600平方米。建设难,管理更难。张xx按照“谁管辖谁负责,谁经营谁治理”的原则,由村两委与农户签订“文明环保”责任书。群众凡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的,都由村里免费提供花苗树种,全村现在种植了4000多棵优良树种。村里还投资120万元,进行了改厕改圈,新建了80个沼气池。投资140余万元,修建了综合办公楼和文化广场。
“要让大伙说了算”
xx村经济发展快,村风民风正,干群关系好,张xx有他的治村秘诀,那就是——让群众说了算。村里的村庄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里的发展方向,很多事情,都和村民见面,和村民商量,通过沟通。在xx村,大到村里的发展规划、土地承包、财务收支,小到救助一户村民、批准一个生育指标,都要经过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张xx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让群众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真正让群众说了算,从而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干群关系,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在xx村,张xx做事不仅公开透明,而且公道正派,他的不贪不占、不循私情在十里八村有口皆碑。
“要打响xx牌”
随着土地开发的完成,xx村耕地面积趋于稳定,村民依靠棉花增收的空间开始缩小,这时的张xx开始琢磨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想当然”,脱离实际,而是要发挥xx优势,突出当地特色。张xx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葡萄。在此之前,xx村只是个别农户种植葡萄,单打独斗,规模较小。张xx经过对比发现,葡萄种植收益高,价格相对稳定,市场前景广阔。xx村有配套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