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及其预防_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毒蕈中毒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 1. 迅速排出毒素与对症处理 2. 特殊治疗: 神经精神型-----阿托品 溶血型--------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伤型----巯剂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酸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 (三)组胺(histamine)中毒 组胺形成及中毒机制 鱼类引起组胺中毒的发生主要是因食用了某些不新鲜的鱼类(含有较多的组胺),同时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所以组胺中毒是一种过敏性食物中毒; 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或摩氏摩根菌产生脱羧酶,使组胺酸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 2.中毒症状 组胺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 潜伏期一般仅数分钟至数小时; 临床表现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 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出哮喘,一般体温正常,大多在1~2日内恢复健康。 3.治疗及预防 抗组胺药物和对症治疗的方法,常用药物为口服盐酸苯海拉明,或静脉注射10%葡萄酸钙盐,同时口服维生素C; 防止鱼类腐败变质,禁止出售腐败变质的鱼类; 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内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①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②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③烹调时加入少许醋或雪里红或红果,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一)赤霉病麦中毒 1. 病原 麦类、玉米等谷物被镰刀菌菌种侵染引起谷物赤霉病,谷物中含有的镰刀菌有毒代谢产物,可引起人畜中毒; 赤霉病麦引起中毒的有毒成分为赤霉病麦毒素,已经鉴定的至少有42种,其中主要有雪腐镰刀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T-2毒素等; 赤霉病麦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烹调方法并不能去毒。 流行病学特点 麦类赤霉病每年都会发生,一般情况下,我国每3~4年有一次麦类赤霉病大流行,每流行一次,就发生一次人畜食物中毒,一般多发生于麦收以后食用受病害的新麦,也有因误食库存的赤霉病麦或霉玉米而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及处理 赤霉病麦中毒潜伏期一般为十数分钟至半小时,亦可延长至2~4h,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嗜睡、流涎、乏力,少数病人有发烧、畏寒等;个别重病例有呼吸、脉搏、体温及血压波动、四肢酸软、步态不稳、形似醉酒,故有的地方称为“醉谷病”; 症状一般一天左右可自行消失,缓慢者一周左右,预后良好,通常患者不经治疗可自愈,呕吐严重者应进行补液。 预防 预防赤霉病粮中毒的关键在于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 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毒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卫生管理; 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病粒或毒素; 加强田间和贮藏期间的防霉措施。 (二)霉变甘蔗中毒 病原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 霉变甘蔗质地较软,瓤部外观色泽比正常甘蔗深,一般呈浅棕色,闻之有霉味,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可见有真菌菌丝侵染,从霉变甘蔗中分离出的产毒真菌为甘蔗节菱孢霉。 中毒机制 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中毒表现 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 最初表现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黑便,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痛和复视; 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向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 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治疗与预防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主要在于预防,不吃霉变甘蔗; 甘蔗必须于成熟后收割,收割后注意防冻,防霉菌污染繁殖,贮存期不可过长,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严禁变质的霉变甘蔗出售。 四、化学性食物中毒 引起中毒的常见毒物: 农药、亚硝酸盐、砷化物等。 引起中毒的原因:污染、误服。 预防措施:加强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 食物中毒诊断依据 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3.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5.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检出能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 6.未获取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多数原因是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用。其次为食用含有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不新鲜蔬菜所致。 中毒机制: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经肠道入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