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报告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三 抽样
实验原理
抽样过程基于两个基本原理:混叠合重建,涉及正弦波合现行调频信号的混叠。
实验内容
.3.3.1抽样引起的混叠
由于在MATLAB中不能产生模拟信号,实验需要做实时t轴的仿真。因此,把仿真时的△t与所研究的抽样周期Ts明确地区分开始很重要的。
正弦信号混叠
对连续时间正弦信号考虑下面表达式:
可以按抽样频率对抽样来获得离散时间信号
实验内容
以不同组合的和绘出,可以说明混叠问题。以下,取抽样频率=8kHz.
首先,绘出一个被抽样的正弦波的单图。令正弦波的频率为300Hz,然后在10ms长间隔上抽样。相位可以任意指定。使用stem绘出产生的离散时间信号。因为是用眼睛实现重建可视化信号包络,应该很容易看到正弦信号的轮廓。
如果必要,使用plot绘图。在这种情况下,点用直线段连接 起来, 这样正弦信号的特点应该是明显的。用直线段连接信号 样本是自离散时间样本产生连续时间信号的“信号重建”的 一 种方式。它 不是抽样定理所说的理想重建,但对大多数的情 形它已经是足够好,很有用。
把正弦的频率从100Hz变至475Hz,每次增加125Hz,如在 部 分中那样,绘出一系列相应的图。注意,正如所预期的那样, 显 现的正弦信号的频率在逐渐增加。最好用subplot指令把四 个图放在同一屏上。
把正弦的频率从7525Hz变至7900Hz,每次增加125Hz,正 如在中那样,另外绘出一系列相应的图。注意现在显现的正 弦信号的频率在逐渐减少。解释这一现象。
把正弦的频率从32100Hz变至32475Hz,每次增加125Hz, 再次绘出一些列类似的图。提前预测显现的频率将会增加还是减 少。
3.3.2抽样的频域试图
对连续时间信号抽样时,因为频域以抽样频率延拓,故其频谱显现出混叠效应。为了实际演示这一效应,需要使用示波器。在MATLAB中,只能仿真这一效应,而这正是本节的目的。
仿真包括抽样运算,接着做D/A转换(包括一个重建滤波器)。这个简单的系统由频率不同的正弦信号驱动,而且将对这些输入和输出模拟信号的福利叶变换进行比较。不同的实验涉及抽样和重建过程的各个部分。应该把他们结合一个用以做完整仿真的M文件脚本。
为了仿真模拟信号,必须用非常高的抽样率-至少是如何模拟信号所
实验程序
3.3.1.a:
nn=0:80;
f0=300;
fs=8000;
t=nn/fs;
x=sin(2*pi*f0*nn/fs);
stem(t,x);
3.3.1.b:
f0=300;
fs=8000;
t=nn/fs;
x=sin(2*pi*f0*nn/fs);
plot(t,x);
3.3.1.c:
f0=100;
f1=225;
f2=350;
f3=475;
fs=8000;
t=nn/fs;
x1=sin(2*pi*f0*nn/fs);
x2=sin(2*pi*f1*nn/fs);
x3=sin(2*pi*f2*nn/fs);
x4=sin(2*pi*f3*nn/fs);
subplot(221),plot(t,x1),grid,title(f0=100);
subplot(222),plot(t,x2),grid,title(f1=225);
subplot(223),plot(t,x3),grid,title(f2=350);
subplot(224),plot(t,x4),grid,title(f3=475);
3.3.1.d
f0=7525;
f1=7650;
f2=7775;
f3=7900;
fs=8000;
t=nn/fs;
x1=sin(2*pi*f0*nn/fs);
x2=sin(2*pi*f1*nn/fs);
x3=sin(2*pi*f2*nn/fs);
x4=sin(2*pi*f3*nn/fs);
subplot(221),plot(t,x1),grid,title(f0=7525);
subplot(222),plot(t,x2),grid,title(f1=7650);
subplot(223),plot(t,x3),grid,title(f2=7775);
subplot(224),plot(t,x4),grid,title(f3=7900);
3.3.1.e
f0=32100;
f1=32225;
f2=32350;
f3=32475;
fs=8000;
t=nn/fs;
x1=sin(2*pi*f0*nn/fs);
x2=sin(2*pi*f1*nn/fs);
x3=sin(2*pi*f2*nn/fs);
x4=sin(2*pi*f3*nn/fs);
subplot(221),plot(t,x1),grid,title(f0=32100);
subplot(22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