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徽派建筑设计导则1229.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成果
(课题三 徽州传统聚落营建与技术挖掘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新徽派建筑创作技术导则
(讨论稿)安徽建筑大学
黄山市规划局
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4年12月
新徽派建筑创作技术导则 1
(讨论稿) 1
1 总则 4
2 术语 4
2.1 徽学与徽文化 4
2.2 徽派建筑 4
2.3 建筑风貌 5
2.4 天井—四水归堂 5
2.5 徽派建筑色彩 5
2.6 新徽派建筑创作 5
3 基本原则 5
3.1 保持徽文化的传统性 5
3.2 延续徽文化的传承性 5
3.3 强化徽文化自身的扩张性 5
4 徽州传统建筑设计理念 6
4.1徽州文化深层次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6
4.2尊重自然的环境环境观 6
4.3内敛平和的价值观念 6
4.4崇尚天理的道德观 6
4.5尊重文化与美学及传统的宗法观 6
5 建筑设计创作 7
5.1 创作原则 7
5.1.1 遵循地域性 7
5.1.2 探索创新,可持续性发展 7
5.1.3 整体统一,个体丰富原则 7
5.1.4 注重文化内涵和品位,加强精细化设计 7
5.1.5 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注重地方材料运用 7
5.2 环境控制 7
5.2.1尊重自然 环境优先 7
5.2.2结合自然 优化环境 7
5.2.3注重自然 营造环境 8
5.3 整体控制 8
5.3.1遵循上位规划 强化城市设计 8
5.3.2整体协调统一 强调共生融合 8
5.3.3注重徽风皖韵 体现徽州特色 8
5.4建筑体量与尺度 8
5.4.1体量尺度控制 8
5.4.2外观形式控制 9
5.4.3建筑空间控制 10
5.4.4建筑材料控制 10
6 设计方法引导 10
6.1保留以及延用 10
6.2 强调融入,激励创新 10
6.3 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导向 10
6.4 强化细部设计 10
6.5 建筑的绿化环境 11
6.5.1 建筑内外景观绿化环境 11
6.5.2 阳台绿化 11
6.5.3 屋顶绿化 12
6.5.4 墙面绿化 12
6.6 设计思维引导 12
6.6.1 理性手法 12
6.6.2 感性手法 12
6.6.3 象征手法 12
6.6.4 单纯的模仿和片段的保留 13
6.6.5 局部的简化和适当的夸张 13
6.6.6 逻辑分析 13
7 相关建筑技术 13
7.1 结构 13
7.1.1 设计原则 13
7.1.2 地基与基础 13
7.1.3 临近边坡、陡坎上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13
7.2 设备 14
7.2.1 给排水设计 14
7.2.2 暖通设计 14
7.3 生态与节能 15
8 附录 15
附录1:徽派建筑外部空间特征 15
附录2:徽派建筑内部空间特征 16
附录3:新徽派建筑优秀作品 171 总则
1.1 为弘扬徽州文化、打造城市建筑地域特色、推动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规范新徽派建筑规划设计及建筑工程设计,指导新徽派建筑创作实践,结合《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试行)》要求,制定本导则。
1.2 本导则在总结传统徽派建筑创作理念和新徽派建筑设计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地方规划管理要求进行编制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建设工程设计,参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1.3 本导则适用于徽州地区(黄山市及徽文化影响区域),供安徽省及全国的新徽派建筑设计创作、既有建筑的改扩建(徽派建筑风格)设计参考。2 术语
2.1 徽学与徽文化
徽学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 、煌学、藏学是被称为我国三大显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 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 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文化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
2.2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徽州地区—一府六县及淳安、建德)、浙西的婺州、衢州及泛徽州地区(江西浮梁、德兴;安徽旌德、石台)。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