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设计研究.doc

发布:2018-10-25约5.88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PAGE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摘要:维生素C注射液是人体从外界获取维生素C的重要来源,对于人体某些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文章利用恒温加热初匀速实验法计算出维生素C注射液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为1.5年,并通过实验验证抗氧化剂、金属离子、保存温度、溶液pH对于维生素C注射液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抗氧化剂后维生素C注射液的分解速度明显减慢;Cu2+的加入明显加快了维生素C注射液的分解速度,且加入浓度越大,分解越快;在常温下保存时分解速度最慢;保持pH在6.0-6.5之间时分解速度最慢。经过实验探究后,可以对于维生素C注射液的保存起到指导作用并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维生素C注射液,初匀速实验,稳定性,影响因素 1 引言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水溶性维生素中的一种,是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机能的必须物质。人体维生素C需求量不大,主要是靠从食物等外界载体获取,自身不能合成,如果不能及时获得,会出现相应的病症,如坏血病、感冒、克山病、重金属中毒、贫血等。由于维生素C的重要作用,使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现阶段维生素C类药品重要有片剂、泡腾片、颗粒剂、口含片、注射液等,其中以注射液最为常用。由于维生素C 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辅助试剂(如活性炭等)及其它因素(如生产设备中金属离子、储存设备等)的影响,会导致维生素C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发黄等现象,造成药剂质量被影响,可能会影响到药剂使用时的临床效果。因此,本文利用恒温加热初匀速实验法计算出维生素C注射液在常温下的保存时间,并通过实验讨论,探究抗氧化剂、金属离子、保存温度、溶液pH对于维生素C注射液保存的影响。为维生素C注射液的保存提供良好的建议和理论依据。 2 恒温加热初匀速实验 2.1 仪器 水浴锅、紫外分光光度计、pH计、带塞锥形瓶、容量瓶、蒸馏水、10ml毫升吸量管、25ml比色管、温度计 2.2 试剂 市售维生素C注射液、抗坏血酸标准品(CDCT-、硫代硫酸钠、硫脲、1mol/L盐酸、碳酸氢钠、硫酸铜。除标准品外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纯净水。 2.3 计算公式 (1) (2) 2.4 标准曲线绘制 准确称取0.0200g抗坏血酸标准品于50ml烧杯中,用1%草酸将其溶解后,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此溶液中维生素C含量为20mg/ml。将20mg/ml上述溶液逐级稀释为0、5、10、15、20ug/ml,按照说明书将仪器调节到最佳状态,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分别测定上述溶液的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见图2.1所示。 图2.1 标准曲线 2.5 恒温加入初匀速实验 用蒸馏水配制成500ml溶液,分别取20ml于16个锥形瓶中,分为4组,每组4瓶,将4组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加热分析(50℃、60℃、70℃、80℃),间隔取样4次(60min、50min、40min、30min),取样后立即冰封,随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计算各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初匀速实验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初匀速实验结果 50℃ 60℃ 70℃ 80℃ h/min Vc/% h Vc/% h Vc/% h Vc/% 30 96.75 30 95.79 30 96.25 30 94.20 40 96.48 40 95.12 40 94.99 40 93.15 50 95.74 50 94.45 50 92.37 50 91.35 60 95.08 60 93.67 60 91.23 60 88.86 计算出测得各个样品含量的对数值,用对数值对时间作图,为一条直线,可以确定此反应为一级反应,可以按照公式(1)计算出K值。 按照四个温度对公式(1)进行回归分析可以求得各温度对应的KT值,结果见表2.2所示。 表2.2 不同温度下KT值  t 50℃ 60℃ 70℃ 80℃ K/h-1 4.8931×10-4  9.7673×10-4    3.6537×10-4   6.9568×10-4  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将所求出的KT值及相应的绝对温度T,用公式(2)进行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3所示。 r=0.9901 表2.3 不同温度下KT值 T/℃       50 3.0003 4.8931×10-4 -3.3104 60 2.9129 9.7673×10-4 -3.0102 70 2.8305 3.6537×10-4 -2.4373 80 2.7525 6.9568×10-4 -2.1580 20 2.3523     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求出在室温20℃时的速度常数K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