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力资源管理师第6章劳动关系管理》.ppt

发布:2016-09-12约4.88千字共4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 知识点 一、劳动关系的含义 概念 用人单位(雇主)与劳动者(雇员)之间在运用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理解: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就业或雇用而产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实质上反应一种特定的经济关系,劳动给付与工资的交换关系; 劳动者让渡劳动力,雇主支付工资-价格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和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雇主与雇员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与劳动关系的最大区别就是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受法律法规调整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A.内容是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B.是双务关系:双方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一方不履行义务无权要求对方履行义务(或行使自己的权力)。一方的权力就是另一方的义务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C.有国家强制性 :劳动关系受国家法律调整,这种调整具有强制性。 表现在合同中就是强制性的格式条款和任意性的约定条款 。 当约定条款受到危害时,一方主体请求,国家强制力就会产生作用 3.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入者,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工会是团体法律关系形式主体 B.内容 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C.客体: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务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4.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客观现象 只有能够带来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事实 包括劳动法律行为(主观意志造成的)、劳动法律事件(非主观意志造成的) 劳动法律行为: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三、劳动关系的转变 转变的实质:利益一体型转换成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基础:物质利益原则 包括:物质利益的激励机制、平衡机制、调节机制、约束机制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能力要求 劳动关系调整的七种方式: 1.劳动法律法规 2.劳动合同 3.集体合同:工会代表职工/职工代表与企业签订的书面协议 4.民主管理制度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5.企业内部劳动规则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劳动监督检查制度 第二节 集体合同制度 知识点 一、集体合同 1.概念 用人单位与本单位职工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包括:基层集体合同、行业集体合同、地区集体合同,我国以基层集体合同为主 2.特征 主体平等、意思表达一致性、合法性和法律约束性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集体合同必须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才有效力 3.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A.主体不同 B.内容不同 C.功能不同 D.法律效力不同。规定最低标准,高于劳动合同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4.集体合同的作用 有利于协调劳动关系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弥补劳动法律法规的不足 5.遵循的原则 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诚实守信,公平合作 兼顾双方合法权益 不得采取过激行为 能力要求 一、集体合同的形式和内容 1.形式:法定要式合同(法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和手续的合同),必须书面。包括主件和附件。附件是专项集体合同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2.集体合同的期限 集体合同为定期合同,一般1-3年 3.集体合同的内容 劳动条件标准 一般性规定 过渡性规定 其他规定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二、签订集体合同的程序 1.确定集体合同的主体 劳动者一方为工会/民主推荐半数以上同意的职工代表 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 2.协商集体合同 一方提出协商要求,另一方必须在20内予以书面回复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A.协商准备: 各方至少3名代表,其中1人为首席代表 各方首席代表为法定代表人、工会主席或他们的委托代理人 双方代表不得相互兼任 委托人不得超过代表人数的1/3 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单位人员代理 第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B.协商会议: 由双方代表轮流主持会议 协商一致的合同须经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讨论; 须有2/3以上职工代表或职工参加会议,且半数以上通过方能通过 C.首席代表签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